郭磊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胚胎干细胞条件液极化巨噬细胞成M2表型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
- 研究胚胎干细胞条件液(ESC-M)腹腔注射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时对小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应用ESC-M可以通过降低脂质蓄积、促进M2样极化及促进功能恢复等有效地治疗SCI。虽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具体是E...
- 郭磊Yi Ren贺西京
- 关键词:脊髓损伤巨噬细胞
- 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加压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被动活动干预,加压组使用空气压力波加压干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0 min后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于置管前、置管2周后,检测两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记录两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0 min后,两组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前,且加压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2周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水平高于本组置管前,且高于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组置管前、置管2周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的观察期内,加压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通过增加置管侧静脉血流速度,能有效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上肢PICC相关血栓形成。
- 徐岁云王文旭韩艳高炀郭磊闫先侠
- 关键词:血流速度
- 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目的:建立解剖结构精确的下颈椎C3-C7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利用正常成年男性下颈椎C3-C7的薄层CT扫描数据,在Mimics软件中提取下颈椎C3-C7的椎体模型;用Geomagic Studio软件修...
- 郭磊蔡璇秦杰贺西京
-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下颈椎
- 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目的和意义:建立解剖结构精确的下颈椎C3-C7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探讨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下颈椎运动稳定性及手术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为临床上改进术式,为设计应用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提供数字化的理...
- 郭磊秦杰蔡璇贺西京
- 关键词: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有限元分析下颈椎
- 文献传递
- 羟基磷灰石涂层改善骨内植物界面促进骨整合被引量:6
- 2016年
- 背景:课题组设计并制造出合并颈椎融合器和人工颈椎间盘双重功能的人工颈椎及椎间连接体,以及具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人工颈椎及椎间连接体。目的:评估此关节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及羟基磷灰石涂层在促进骨整合和长期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干预,实验1组行颈椎前路C2/3、C3/4椎间盘摘除,C3椎体次全切,然后行人工颈椎及椎间连接体置换;实验2组行颈椎前路C2/3、C3/4椎间盘摘除,C3椎体次全切,然后行具有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颈椎及椎间连接体的置换。术后12周,采集C1-5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染色。结果与结论:(1)疲劳实验前,实验1组、实验2组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方向的运动范围、中性区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轴向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中性区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轴向旋转方向的刚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各方向的运动范围与刚度均无差异;疲劳实验后的结果与疲劳实验前相似;(2)组织学观察显示,两种假体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磨性,在具有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颈椎及椎间连接体表面有更多的新骨生成;(3)结果表明,人工颈椎及椎间连接体可很好地重建颈椎运动功能,羟基磷灰石涂层可显著改善骨内植物界面,促进骨整合。
- 秦杰赵波王栋董军李浩鹏郭磊王爽贺西京
-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类生物材料颈椎间盘置换羟基磷灰石微弧氧化技术
- 脊髓损伤后脂质蓄积对损伤灶自发荧光强度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 :研究小鼠脊髓损伤后损伤灶的脂质蓄积与自发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探索硫酸铜能否消除脊髓损伤灶的自发荧光。方法:选取鼠龄8~12周,体重18~24 g的野生型小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与脊髓损伤组(32只)。脊髓损伤组于损伤后1、2、4、8周分别随机抽取8只处死,以损伤灶为中心取脊髓组织标本行冰冻切片(正常对照组取相同节段的脊髓,标本放入4%多聚甲醛溶液进行后固定),在荧光显微镜的绿色通道下观察自发荧光,进行油红O染色显示损伤灶的脂质蓄积,并分析自发荧光强度与脂质蓄积量的相关性。配制硫酸铜缓冲液处理切片以消除自发荧光,并优化硫酸铜浓度与作用时间。结果:正常脊髓组织切片未发现明显自发荧光或脂质染色,而脊髓损伤后在损伤灶出现自发荧光,并且强度随损伤后时间延长而增强。油红O染色显示损伤灶的脂质同样随伤后时间延长而蓄积,并且增长趋势与自发荧光的增强趋势呈正相关。应用硫酸铜缓冲液后,自发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优化硫酸铜浓度与作用时间后效果更好。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灶脂质蓄积可能在决定自发荧光的强度上起重要作用,自发荧光强度可以作为评估脂质过氧化损害的简便指标;优化的硫酸铜法能够显著消除脊髓损伤后损伤灶的自发荧光,有利于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脊髓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 郭磊程志坚张舵常素娥贺西京
- 关键词:脊髓损伤自发荧光硫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