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健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开平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共208例,全部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并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和DSA、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08例中,动脉瘤138例159个,动静脉畸型48例,脑静脉性血管畸形22例。MSCTA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2.45%、93.75%、86.36%。结论 MSCTA是显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简单、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联合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张奕昭黄晓健胡海菁冯结映梁德志陈伟强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脑血管病变
- 小细胞肺癌影像学参数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周围型Ⅰ期小细胞肺癌CT影像学参数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分析整理我院2000年—2015年确诊周围型Ⅰ期小细胞肺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患者进行CT图像分析并观察SCLC患者经不同术氏切除后生存期比较。结果:(1)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术17例,生存期中位数17个月;(2)肺叶切除术33例,生存期中位数28个月;(3)袖氏肺叶切除术25例,生存期中位数26个月;(4)全肺切除术10例,生存期中位数12个月。不同术氏的SCLC患者生存期之间比较,肺叶切除术及袖氏肺叶切除术后生存期均大于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术、全肺切除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在周围型Ⅰ期小细胞肺癌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并指导临床通过不同术氏切除,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黄晓健陈峥司徒祖超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CT生存期预后
- 剖宫产术后腹直肌肿物的CT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直肌切口肿物的CT影像表现,探讨诊断思路及CT影像特征。方法对25例经病理证实的剖宫产术后腹直肌肿物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检查。结合其临床资料(包括剖宫产术式、术后出现腹直肌肿物的时间、肿物触诊情况等)和CT影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5例均为腹直肌单发肿物,病灶位于切口处腹直肌内。(1)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出现症状时间为剖宫产术后9~48个月,CT表现为腹直肌内实性或囊实性结节,增强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韧带样瘤6例。出现症状时间为剖宫产术后12~36个月,触诊为质硬无痛性包块;6例密度均等于或稍低于肌肉,均呈渐进性强化;5例呈梭形与腹直肌长轴一致。(3)脓肿7例。出现症状为剖宫产术后2~4周,触诊边界不清,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内见气-液平面,增强呈环形强化。(4)血肿4例。出现症状为剖宫产术后2周内,肿物呈梭形局限于腹直肌内,边界清楚,增强后无强化,周围可见新生血管。结论剖宫产术后腹直肌肿物是一组与手术相关的疾病,结合发病时间和临床特征,根据 CT 影像表现,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 黄晓健朱峰正关键张奕昭陈峥
-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直肌
- 小脑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小脑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搜集7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脑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资料,详细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5例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例位于小脑蚓部。5例CT检查,4例平扫肿块表现为混杂等、低密度,1例呈均匀稍高密度。3例边界不清,周围可见水肿区;2例边界较清,周围可见少许水肿或不明显水肿;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显著强化。7例MRI检查,表现为T1WI呈等、稍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及FLAIR上呈高信号,5例肿块内部或周围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后肿瘤呈显著强化;DWI上均呈低信号;2例MRS可见低Cho和NAA峰,明显增高的Lip峰。结论 CT与MRI对小脑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陈峥关惠英黄晓健吴永峻
- 关键词:小脑磁共振成像
- 腹直肌肿块的CT影像分析及鉴别诊断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腹直肌肿块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思路和要点。方法:对5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直肌肿块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由2位放射科医师结合症状和病史,共同分析肿块的CT影像特征。结果:1韧带样瘤13例:以青年女性多见(11/13),7例有剖宫产史,4例为肿瘤术后复发。大部分病灶(10/13)呈梭形与腹直肌长轴平行,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呈明显强化。2血管瘤2例:病灶密度不匀,增强呈延迟强化,可见钙化及血管影各1例。3子宫内膜异位7例:均有剖宫产史。病灶为实性4例,囊实性3例,其中1例可见病灶内出血;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较明显。4局灶性肌炎1例。病灶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呈不规则强化。5脓肿9例:7例为非特异性脓肿(其中3例为切口感染),2例为特异性脓肿(结核性脓肿)。平扫显示病灶边界不清,有中心坏死区和/或气体影,增强后呈环形或不规则强化。6血肿3例:均有腹部创伤史。病灶呈梭形,边界光整,平扫呈高密度1例、等低混杂密度2例,增强后无强化,1例边缘见新生血管影。7转移瘤20例:均有恶性肿瘤病史。16例手术后患者中合并多处转移12例,其中4例为腹直肌切口转移;4例未行手术者除腹直肌转移外合并多处转移。病灶密度欠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灶18例,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结论:腹直肌肿块的类型多样,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并对CT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能较准确地进行定性诊断。
- 黄晓健关键张奕昭
- 关键词:转移瘤脓肿X线计算机
- 64排螺旋CT对Lemmel’s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lemmel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诊断明确的lemmel综合征患者CT资料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术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lemmel患者中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6个,直径在9~38 mm之间,其中30例为薄壁憩室,内可见炎症渗出,6例憩室壁增厚;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表现为十二指肠环内侧囊袋状突出于十二指肠小弯侧壁,其内多为气体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憩室壁与十二指肠壁强化一致,腔内无强化。1所有患者胆总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扩张,胆总管直径在11~20 mm之间;210例患者表现为胰管扩张,其中6例患者合并胰腺肿胀及胰腺周围渗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36例患者表现出胆总管及肝管结石,结石直径为2~20 mm。结论 64排螺旋CT对lemmel综合征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黄晓健朱峰正陈峥韦增才蔡文翀司徒祖超
- 关键词:LEMMEL综合征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憩室胆管结石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