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煜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分形
  • 2篇团聚体
  • 2篇微团聚体
  • 2篇维数
  • 2篇分形维数
  • 2篇柑橘
  • 1篇养鸡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植物
  • 1篇四川盆地
  • 1篇藤椒
  • 1篇土壤抗蚀
  • 1篇土壤抗蚀性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土壤培肥
  • 1篇土壤团粒

机构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天全县林业局

作者

  • 6篇龚伟
  • 6篇蔡煜
  • 5篇王景燕
  • 5篇赵昌平
  • 4篇闫思宇
  • 2篇吕向楠
  • 1篇余凌帆
  • 1篇唐海龙
  • 1篇杨洪忠
  • 1篇文智猷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柑橘林下养鸡对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在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林下养鸡Gallus domesticus,研究不同养鸡密度(0,600,1 200和2 400只·hm-2)对表层(0~20 cm)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养鸡使>0.25 mm粒径团聚体(干筛)和>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湿筛)含量分别增加1.9%~5.0%和7.3%~24.5%,且随养鸡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分形维数为2.174~2.760,且分形维数随养鸡密度、>0.25 mm粒径团聚体(干筛)和水稳性团聚体(湿筛)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与>0.25 mm和>5.00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林下养鸡降低了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孔隙,增加了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其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随养鸡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与分形维数间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柑橘林下养鸡能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
蔡煜王景燕龚伟吕向楠舒正悦闫思宇赵昌平
关键词:土壤学林下养鸡团粒结构分形维数
复合养殖对柑橘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经济林复合经营模式中,鸡的养殖密度对林下表层(0~20 cm)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探讨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0.02 mm/(≥0.02~0.25 mm))、<0.02 mm与≥0.02~2.00mm粒级含量的比值(RMD,<0.02 mm/(≥0.02~2.00 mm))和分形维数D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柑橘林地为对象,在试验区中建立20 m×20 m标准地各4块,设置3次重复,分别饲养鸡0、600、1 200和2 400只/hm^2,采用"S"形5点取样法分别采集0~20 cm土样,并测定土壤微团聚体组成、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结果】柑橘林下养鸡经济林的复合经营模式增加了土壤微团聚体大粒级(≥0.02~2.00 mm)颗粒含量,降低了小粒级(<0.02 mm)颗粒含量。随养鸡密度的增加,土壤PCM、RMD和D值均逐渐减小。不同养鸡密度的土壤PCM、RMD及D均与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密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柑橘林下养鸡可促进土壤较小粒级的微团聚体向较大微团聚体的转化,能有效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降低土壤PCM、RMD和D;土壤PCM、RMD和D可作为评价林下养鸡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项重要综合性定量指标。
舒正悦王景燕龚伟吕向楠闫思宇蔡煜赵昌平
关键词:分形维数土壤理化性质
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农林复合模式的土壤培肥改土效果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了解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的培肥改土效应,以筛选出适宜的农林复合模式。【方法】对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8种农林复合模式(梨树+蕉藕(LSJO)、梨树+胡豆(LSHD)、梨树+油菜(LSYC)、梨树+红苕(LSHS)、核桃+蕉藕(HTJO)、核桃+魔芋(HTMY)、枇杷+大豆(PPDD)、枇杷+红苕(PPHS))和农地对照(CK)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模式的土壤抗蚀性、肥力和培肥改土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8种农林复合模式与CK相比,土壤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增加17.6%—161.8%、11.6%—32.7%、12.5%—45.2%、17.9%—79.5%、10.7%—35.4%、13.7%—48.6%、12.0%—33.1%、16.4%—58.7%和10.4%—25.3%;>0.25 mm土壤团聚体(干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湿筛)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增加0.9%—7.2%、5.6%—18.1%和14.8%—138.7%;结构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24.0%—51.4%和17.1%—54.7%;<0.002 mm土壤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和物理稳定性指数分别增加15.1%—45.2%、14.2%—28.9%、69.3%—417.3%、58.3%—256.6%和3.5%—23.9%;<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分别降低5.4%—33.7%、8.4%—44.1%、18.0%—49.8%和19.1%—75.1%;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7.1%—46.7%、4.3%—30.9%和18.8%—57.5%;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1.7%—29.7%和20.8%—53.4%;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17.3%—60.0%、34.7%—149.2%和21.0%—102.8%;各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值(CVSA)和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CVAE)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各模式除梨树+红苕和枇杷+红苕外,土壤肥力综合值(CVSF)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梨树、核桃和枇杷林下分别以种植蕉藕、蕉藕和大豆具有较高�
赵昌平王景燕龚伟闫思宇舒正悦蔡煜
关键词:农林复合模式培肥改土四川盆地
濒危植物光叶蕨孢子离体培养与萌发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地质灾害的破坏,使国家Ⅰ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光叶蕨(Cystoathyrium chinensis Ching)的生长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其数量稀少,濒临灭绝。为了保护和扩繁光叶蕨,运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以光叶蕨成熟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灭菌方式、培养基和蔗糖浓度对光叶蕨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灭菌方式、培养基和蔗糖浓度对光叶蕨孢子萌发有明显影响;最佳灭菌处理为孢子经4 000 r·min^(-1)离心制成孢子悬浮液,加入0.1%升汞溶液离心5 min,无菌水冲洗4~5次;最佳萌发培养基为1/2MS+20 g·L-1蔗糖,经过90 d,萌发率可达57.8%。
蔡煜余凌帆文智猷龚伟杨洪忠赵昌平
关键词:孢子萌发
川南山地林分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以川南天然林(TRL)及其转变成的毛竹林(MZL)、檫木林(CML)、柳杉林(LSL)、杉木林(SML)和水杉林(SSL)为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差异,以主成分分析法(ZCFM)和隶属函数法(LSHM)分别计算的土壤抗蚀性综合值Ⅰ(KSX-Ⅰ)和Ⅱ(KSX-Ⅱ)评价林分变化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探索简便易行的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变差,呈现出有机质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团聚度、孔隙度及物理稳定性指数降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容重、分散率及侵蚀系数增加。各林分土壤KSX-Ⅰ和KSX-Ⅱ均呈现出TRL>CML>SSL>LSL>MZL>SML的规律变化。土壤抗蚀性指标间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5)水平;土壤KSX-Ⅰ和KSX-Ⅱ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且两者均与各抗蚀性指标间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天然林植被变化后会使土壤抗蚀性降低,影响原有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应该加强天然林及其生态功能保护;ZCFM和LSHM均可作为计算土壤抗蚀性综合值的有效方法,但考虑到计算过程的难易度,后者更简便易行。结果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新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闫思宇王景燕龚伟罗建跃苏黎明舒正悦赵昌平蔡煜
关键词:植被变化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抗蚀性
土壤分散性与分形维数对坡耕地转变为藤椒林地的响应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解坡耕地转变为藤椒林地后土壤分散性、分形维数和肥力特征,探讨土壤分形维数与肥力的相互关系,为坡地退耕种植藤椒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以川东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种植形成的3 a(TJ-3)和5 a(TJ-5)藤椒林及对照农耕地(CK)为对象,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颗粒组成、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藤椒种植对土壤分散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转变为藤椒林地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中2~0. 02 mm粒级颗粒含量增加,<0. 02 mm粒级颗粒含量降低。土壤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物理稳定性指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颗粒分形维数和肥力综合值均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相反,土壤分散率、侵蚀系数、分散性综合值和微团聚体分形维数随种植年限延长而降低。土壤分散性综合值和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综合值均呈显著相关性(P <0. 05)。说明种植藤椒促进土壤较小粒级的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微团聚体聚合,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分散性综合值和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坡地退耕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
唐海龙龚伟王景燕舒正悦熊靓蔡煜林梅
关键词:微团聚体土壤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