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扬
- 作品数:8 被引量:8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MGB1对健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健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分别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MGB1对MSC增殖的影响,以不同浓度重组人HMGB1(100、200、400、800和1 000 ng/ml)分别作用MSC 24、48、72 h后,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MGB1对MSC增殖的影响。确定HMGB1对MSC作用的最佳实验药物浓度(200和1 000 ng/ml),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明确HMGB1对MSC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与q PCR法检测HMGB1作用前后MSC中IL-10、TGF-β1、TSG-6、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MSC的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细胞表面表达CD105、CD73、CD90,不表达CD45、CD34、CD11b、CD19和HLA-DR。CCK-8法检测HMGB1对MSC增殖的影响发现,与对照组比较,HMGB1 100、200和400 ng/m L作用于MSC 24、48和72 h可明显促进MSC增殖(P<0.05),以200 ng/ml浓度作用的增殖效果最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MGB1于200 ng/ml时可诱导MSC由G1期进入S期,促进MSC增殖。q 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在HMGB1200 ng/ml作用下,MSC中IL-10、TGF-β1、TSG-6 mRNA较作用前表达增高,IFN-γ表达降低。ELISA实验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MGB1 200 ng/ml作用48 h后,MSC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TGF-β1、TSG-6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IFN-γ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重组人HMGB1可促进健康人MSC增殖和影响其细胞因子分泌。
- 杨硕刘红云娜仁朵兰张国扬刘晓燕杨鹏凤王婕妤马丽萍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
- 第552例 抗核抗体阳性—白细胞减少—急性肾损伤—低补体血症
- 2022年
-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以抗核抗体阳性伴白细胞减少及低补体血症为表现的男性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曾一度怀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然而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由于此病例有诸多模拟SLE的临床表现,而缺乏淋巴瘤的常见表现,因而极易造成误诊。
- 李谦华黄梦璇王潇潇曾文橙柳叶青张国扬黄慧强戴冽莫颖倩
-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急性肾功能不全低补体血症
- 含泊马度胺全口服方案二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评价含泊马度胺全口服治疗方案二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含泊马度胺全口服方案作为二线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22例,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22例患中位年龄为71.5岁,含泊马度胺的全口服二线治疗方案包括IPD 7例,PCD 11例,XPD 2例,PD 2例,中位治疗周期数为14,二线治疗ORR为63.64%,VGPR以上疗效为36.36%。有来那度胺暴露史的13例患者中,ORR为53.85%,VGPR以上疗效为23.08%;无来那度胺暴露史的9例患者中,ORR为77.78%,VGPR以上疗效为55.56%;两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伴遗传学高危的患者12例,ORR为50%,VGPR以上疗效为16.67%。整体中位随访时间10.6(2.0,39.3)个月,10例出现疾病进展,其中6例因原发病进展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达到;其中来那度胺暴露的13例患者,中位PFS为10.6个月;非来那度胺暴露的9例患者,中位PFS未达到。≥3级不良事件占18.18%,包括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及肺部感染。没有导致死亡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含泊马度胺全口服方案二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有居家治疗意愿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积极的意义。
- 肖洁王秀菊谢双锋李益清张国扬杨文娟刘红云聂大年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安全性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新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尽管一、二线治疗使部分ITP患者得到早期缓解和稳定,但有三分之二的成人ITP患者仍会发展为慢性ITP,生活质量甚至低于癌症患者。提升新诊断患者治疗的疗效,提高难治性患者的缓解率是ITP治疗的巨大难点。近年来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新靶点被挖掘并应用于临床,其中包括调节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脾脏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阻断Fc受体从而加快血小板抗体清除的FcRn抑制剂、减少血小板膜糖蛋白去唾液酸化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去甲基化药物等。此外,多靶点联合治疗也是目前的趋势之一。本文就治疗ITP的多种新型生物制剂及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梁子杨张国扬娜仁朵兰马丽萍
- 关键词:ITP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成人慢性难治性ITP患者脾脏HMGB1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HMGB1在成人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脏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以"脾切除术"作为治疗手段的成人慢性难治ITP患者20例作为ITP组,创伤性脾破裂的成人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ITP患者脾切除的疗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脾脏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间的关系。进一步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25例慢性难治ITP患者外周血血清及单个核细胞(PBMNC)中HMGB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ITP患者脾切除术前中位血小板(Plt)计数为7.5(0-20)×10~9/L,术后1个月内血小板初始反应率为100%,中位反应时间为1(1-6)d,血小板峰值为448.5(161-1272)×10~9/L;8例患者在中位时间为10(3-30)个月出现血小板计数不同程度降低。中位随访69.5(22-195)个月,完全反应为12例,有效为4例,无效为4例。ITP脾脏组织中HMGB1表达阳性率为85.0%(17/20),较对照组(15.0%)明显增高(P<0.001)。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恢复不佳的患者显示脾脏HMGB1表达水平增高(r=-0.791,P=0.003)。此外,慢性难治ITP患者血清及PBMNC的HMGB1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脾切除是治疗ITP的有效方法,HMGB1在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脾脏中高表达,且与脾切除术的疗效呈负相关。
- 杨鹏凤张国扬刘红云谢双锋王秀菊刘晓燕王厥陈馨媛杨硕马丽萍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脾切除术
- 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ITP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探讨Treg细胞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构建ITP小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脾脏中的Treg细胞比例,应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脾脏CD4+CD25+T细胞,采用RT-PCR方法测定Treg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Smad7,STAT5和Akt-1)和细胞因子(IL-10,TGF-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小鼠外周血及脾脏的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1);同时,Foxp3、IL-10,TGF-β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Smad 7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Treg细胞数量及其功能下降可能是ITP免疫功能紊乱的直接原因之一,而Foxp3 mRNA低表达及Smad 7 mRNA高表达可能抑制Treg的增殖和分化,参与ITP的发生。
- 张萍刘红云刘晓燕谢双锋王秀菊吴裕丹张国扬杨鹏凤常建星马丽萍
- 关键词:TREG细胞小鼠模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 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分析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血流感染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评估病情、合理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6年6月发生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242例次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患者,分离出26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99株(37.2%),革兰阴性菌164株(61.7%),真菌3株(1.1%)。血流感染患者死亡42例(1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活动状态(P=0.007,OR=5.622,95%CI 1.586~19.924)、出现感染性休克(P=0.007,OR=4.978,95%CI 1.560~15.884)、合并心功能不全(P=0.001,OR=11.878,95%CI 2.760~51.120)、白蛋白水平<35 g/L(P=0.036,OR=3.468,95%CI 1.087~11.066)、多种病菌感染(P=0.010,OR=6.024,95%CI 1.540~23.563)以及感染病菌为肠球菌属(P=0.002,OR=15.266,95%CI 2.817~82.728)或溶血性葡萄球菌(P=0.001,OR=19.308,95%CI 3.392~109.888)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不恰当的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及具备任何一个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总体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多,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死亡率高。及时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心功能和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
- 张国扬杨鹏凤王秀菊李益清肖洁刘红云常建星马丽萍
- 关键词:血液病血流感染抗菌治疗
- 2012—2016年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被引量:43
- 2018年
-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等。结果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患者共308例,分离病原菌3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9株(35.3%),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菌215株(63.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3株(0.9%),均为热带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分离菌株中革兰阴性菌所占比率逐渐增加,最高达71.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2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2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率接近或达到10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100%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5.6%、41.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6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6.7%。结论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较多,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应根据不同地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张国扬吴裕丹谢双锋聂大年黄松音尹松梅徐凤琴马丽萍
- 关键词:血液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