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丹娜

作品数:23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儿童
  • 11篇白血
  • 11篇白血病
  • 8篇急性
  • 7篇细胞
  • 6篇综合征
  • 4篇血液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细胞
  • 4篇淋巴细胞白血...
  • 4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儿童急性
  • 3篇血液病
  • 3篇粒细胞
  • 3篇脑病
  • 3篇脑病综合征
  • 3篇可逆性
  • 3篇急性白血

机构

  • 2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佛山市妇幼保...
  • 2篇中山市人民医...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中山市博爱医...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林丹娜
  • 22篇杨丽华
  • 20篇余莉华
  • 11篇王小兰
  • 3篇王斌
  • 2篇龙军
  • 2篇程明
  • 1篇刘宏涌
  • 1篇廖柳华
  • 1篇陶少华
  • 1篇孔宪玲
  • 1篇张丽娟
  • 1篇吴利利
  • 1篇王健
  • 1篇金明

传媒

  • 4篇中国小儿血液...
  • 4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发育医学电子...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CCLG-ALL-2016方案治疗伴CD20阳性儿童B细胞起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分析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协作组2016治疗方案(2016 program of the South China children′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reatment cooperation group,SCCLG-ALL-2016)治疗B细胞起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CD20表达对儿童B-ALL预后的影响,为B-ALL临床个性化和精准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协作组6个中心2016年10月—2023年5月期间接受SCCLG-ALL-2016治疗的273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临床危险度分层、早期和远期疗效,并通过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73例初诊B-ALL患儿CD20阳性表达率26.9%,与CD20阴性组比较在白血病基因融合及突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诊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计数、肝脾情况、染色体核型、诱导第15天和第33天骨髓白血病残留以及复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阳性组总生存率为(71.9±10.1)%,低于CD20阴性组(86.8±4.0)%,3年无病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为(81.2±5.6)%,低于CD20阴性组(89.5±2.2)%,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合并与不合并IKZF1基因片段缺失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3年E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EFS、OS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3年EFS相关的单因素为脾脏情况、危险度分层;多因素分析显示脾脏情况及危险度分层是影响3年EFS的预后独立因素。与OS相关的单因素为脾脏情况、第15天骨髓情况、危险度分层及复发情况,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情况是影响OS的预后独立因素。结论儿童B-ALL的CD20表达与基因融合及突变表达相关,但CD20不是预后影响因素。
丘家鹏田川廖柳华黎巧茹林丹娜孔宪玲符莹叶中绿
关键词: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CD20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缓症链球菌血症8例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缓症链球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及抗生素选用方案。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菌血症病例78例,其中缓症链球菌血症8例(10.26%)。总结缓症链球菌血症发生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药敏试验结果、治疗方案及病情转归。结果8例患儿均发生于白血病化疗后1周以上粒细胞缺乏期,其中4例感染前有7 d以上第三代头孢菌素暴露史,5例有10 d以上质子泵抑制剂(PPI)用药史。弛张高热发生率为100.0%(8/8例),寒战、口腔溃疡和肺炎的发生率均为62.5%(5/8例)。重症肺炎发生率为37.5%(3/8例)。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和头孢噻肟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100.0%、37.5%和25.0%。7例应用美罗培南,其中5例在用药3 d后发热无改善,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更换为利奈唑胺;1例患儿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8例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培养转阴时间、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和抗生素总疗程分别为1~19 d(平均10.4 d)、4~22 d(平均13.4 d)、10~30 d(平均21.6 d)、9~26 d(平均18.3 d)。3例重症肺炎患儿中,1例行呼吸机辅助通气1周。结论缓症链球菌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口腔溃疡、PPI应用及抗生素暴露史为缓症链球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发热、口腔溃疡及消化道、呼吸道症状为常见临床表现;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高,利奈唑胺敏感且疗效确切,可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并作为经验用药。
林丹娜余莉华龙军王小兰巫一立杨丽华傅俊方
关键词:缓症链球菌白血病菌血症儿童
贝林妥欧单抗治疗4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微小残留病(MRD)复发和初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9月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40例B-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研究数据。结果 40例患儿中,11例为MRD复发患儿,29例为初治患儿。18例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前MRD阳性患儿中,88.89%获得了MRD应答(<0.01%)。MRD<0.1%患儿应答率高于MRD≥0.1%患儿(100.00%vs.84.62%);初治患儿应答率高于MRD复发患儿(100.00%vs.80.00%)。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0%(29/40)。治疗前MRD≥20%是CR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且对治疗前MRD阳性/MRD阴性患儿来说,当IL-6/IL-10在治疗过程中升高3.65倍/1.75倍时对CRS的发生有最佳的预测效度(P<0.05,敏感性:88.2%/76.9%,特异性:71.1%/84.4%)。结论 贝林妥欧单抗对MRD复发和初治B-ALL患儿均有较好的疗效,且贝林妥欧单抗总体安全性良好。长期疗效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黄思颖张观梅余莉华林丹娜黄露露吴莉赖肖蓉张亚芥杨丽华
关键词:安全性短期疗效
培门冬酰胺酶引起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PEG-Asp)引起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血液科自2016年12月至2021年7月采用PEG-Asp化疗25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其中合并CVST 8例。回顾性分析PEG-Asp引起的CVST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4例CVST发生在诱导缓解阶段,3例发生在再诱导阶段,1例发生在巩固阶段。2例患儿接受PEG-Asp化疗1次后发生CVST,1例接受PEG-Asp化疗2次后发生CVST,5例接受PEG-Asp化疗2次以上后发生CVST。发生CVST的时间距末次使用PEG-Asp的中位时间为20.5 d。(2)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头痛(4例)、恶心或呕吐(3例)、抽搐(2例)、持续性视物模糊(1例)。(3)CVST的发生部位依次为乙状窦(6例)、横窦(4例)、上矢状窦(4例),其中1例合并左侧额顶叶及右侧顶叶皮层出血,1例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8例患儿均未合并其他部位血栓。(4)部分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发生CVST时3例患儿纤维蛋白原下降,2例抗凝血酶Ⅲ下降,3例D-二聚体升高。(5)6例患儿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其中4例序贯使用利伐沙班,1例序贯使用华法林。抗凝总疗程为56 d。(6)6例患儿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4例复查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显示血栓消失,2例血栓范围缩小。1例合并颅内出血的患儿未再使用PEG-Asp,7例在后续化疗期间再次使用PEG-Asp,其中1例再次合并CVST,经抗凝治疗后血栓范围缩小。结论ALL患儿在应用PEG-Asp化疗期间出现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症状时,需高度警惕CVST发生,应尽早行头颅增强MRI和MRV以早期诊断。部分患儿合并凝血功能异常,LMWH、华法林和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有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大部分患儿再次使用PEG-Asp不会再次发生CVST。
颜银燕刘宏涌余莉华林丹娜黄露露赖肖蓉张亚芥资娟吴莉廖旭杨丽华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儿童
婴幼儿Kasabach-Merritt综合征8例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婴幼儿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共收治8例婴幼儿KMS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记录8例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疗效等相关资料,并随访患儿预后。结果 8例患儿中,血管瘤分布分别为:颌下3例,下肢2例,内脏器官3例(肝脏、胰腺和肠系膜各1例)。6例患儿经药物综合治疗(糖皮质激素、α-2b干扰素、雷帕霉素和长春新碱等单药或联合治疗)后,瘤体缩小变软、颜色变淡,其中肠系膜和胰腺血管瘤患儿在药物治疗前分别因危及生命的瘤体内大出血和器官压迫接受缩瘤手术。血小板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为4~30天,凝血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为2~50天,瘤体完全消失的时间为1~2年。2例患儿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后死亡。存活的6例患儿随诊2年均治愈,身高、体重和器官功能均良好。结论婴幼儿KMS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和雷帕霉素等联合治疗可快速控制出血症状,改善预后。对于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巨大血管瘤压迫重要器官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以快速减少瘤体面积从而缓解出血。
余莉华林丹娜巫一立王小兰吴莉胡秋磊王斌杨丽华
关键词: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婴幼儿血管瘤
培门冬酶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严重程度预测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接受培门冬酶治疗后发生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AAP)的高危因素,以及评估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儿童急性胰腺炎(PAPS)评分、Ranson′s评分及日本儿童量表(JPN)评分对A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血液科接受培门冬酶治疗的328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及AAP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计算确诊AAP时的儿童SOFA评分、确诊48 h时的PAPS评分和Ranson′s评分、确诊72 h时的儿童JPN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重症AAP的预测效能。结果AAP发生率为6.7%(22/328),中位年龄6.62岁,最常发生于诱导缓解阶段(16/22,72.7%),3例AAP患儿再次暴露于门冬酰胺酶,其中有2例发生了第2次AAP。22例AAP患儿中,轻症AAP 16例,重症AAP 6例,其中转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治疗6例,均为重症AAP。AAP组在性别、初诊白细胞数、ALL的免疫分型、危险分层及培门冬酶单次剂量方面与非AA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AP组的ALL诊断年龄明显大于非AAP组(t=2.385,P=0.018),AAP组的超重或肥胖例数也多于非AAP组(χ^(2)=4.507,P=0.034)。儿童JPN评分、儿童SOFA评分、Ranson′s评分和PAPS评分预测重症A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9、0.844、0.731和0.606,儿童JPN评分(t=4.174,P=0.001)、儿童SOFA评分(t=3.181,P=0.005)在轻症与重症AA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AP是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ALL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年龄较大、超重或肥胖可能是AAP的高危因素,儿童JPN评分、儿童SOFA评分对重症AAP有预测价值。
赖肖蓉余莉华黄露露林丹娜吴莉张亚芥资娟廖旭袁宇婷杨丽华
关键词:培门冬酶高危因素评分系统
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在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IMA)和达沙替尼(DAS)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1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小儿血液科共22例Ph+ALL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TKI的不同分为IMA组和DAS组,按照不同TKI的不同剂量分为3组(IMA 300mg/m^(2)组、DAS 60mg/m^(2)组、DAS 80mg/m^(2)组)。结果IMA组和DAS组患儿的激素7 d反应不佳率、D15 CR率、D33 CR率无差异,患儿药物不良反应也无统计学差异。1例患儿口服DAS后出现出血性结肠炎和手足综合征。结论IMA和DAS治疗Ph+ALL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DAS导致出血性结肠炎的机制仍有待研究。
资娟王健陈海龙赖肖蓉林丹娜余莉华黄露露张亚芥吴莉廖旭袁宇婷杨丽华
关键词:伊马替尼达沙替尼
儿童血液病治疗期间并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9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治疗期间并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近5年(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血液组住院期间并发PRES的9例血...
温伟溪余莉华林丹娜王小兰巫一立杨丽华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影像学特征
伴TP53突变的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TP53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初诊儿童B-ALL患者194例,描述其TP53基因的突变情况,回顾分析其中伴TP53突变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结果194例初诊B-ALL患者中9例存在TP53突变,伴和不伴TP53突变患儿中位年龄分别为8(4~17)岁和4(0.5~15)岁(P=0.004);男女比例分别为9:0和116:78(P=0.012);常见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低亚二倍体分型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2)。伴和不伴TP53突变患儿化疗后第15、33天及巩固化疗前骨髓流式细胞学微小残留病灶(MRD)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9例TP53突变的患儿,除1例缓解后放弃治疗并失访外,8例随访至今均无病生存。伴TP53突变的患儿中1例经1疗程化疗诱导缓解失败,1例巩固治疗前流式MRD未转阴,该2例患者均为TP53体系突变,且突变频率大于30%。5例TP53体系突变患者进行了TP53的定量监测,其中1例在流式MRD转阴后TP53定量仍持续升高。结论该儿童B-ALL队列中TP53突变发生率约4.6%,男性占优势,年龄较大,起病合并低亚二倍体,早期治疗反应与不伴TP53突变的患儿无差异;TP53突变频率用于白血病MRD监测存在局限性。
林丹娜张晶鑫资娟张亚芥张文鑫黄子涵夏霞宇杨丽华
关键词:突变频率
持续静脉滴注促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对策分析
林丹娜余莉华龙军王小兰巫一立杨丽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