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敏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眉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性
  • 1篇新生血管性青...
  • 1篇血管
  • 1篇伊曲康唑
  • 1篇翼状胬肉
  • 1篇翼状胬肉切除
  • 1篇翼状胬肉切除...
  • 1篇真菌性
  • 1篇真菌性角膜
  • 1篇真菌性角膜炎
  • 1篇诊治
  • 1篇诊治分析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病
  • 1篇视网膜病变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机构

  • 5篇眉山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龚敏
  • 4篇许长生
  • 2篇邵洁
  • 1篇李春梅
  • 1篇杨健
  • 1篇杨竹梅
  • 1篇唐强

传媒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2021年
探究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20例(20只眼)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综合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有18只眼的眼压超过21mmHg,有2只眼的眼压小于等于21mmHg。眼底检查:静脉扩张不规则,有点片状出血位于视网膜赤道部;影像学检查发现颈内动脉阻塞和狭窄情况。结论: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十分复杂,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其临床特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
龚敏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真菌性角膜炎27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7例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5%那他霉素眼液+口服伊曲康唑组为观察组(n=19例),静滴氟康唑为对照组(n=8例),以最佳矫正视力为评价疗效的标准,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视力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6);观察组视力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及早诊断,及早正规应用5%那他霉素眼液及口服伊曲康唑,大部分疗效显著。
徐茂晖龚敏许长生颜巧灵杨竹梅杨健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伊曲康唑氟康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广泛视网膜光凝术后黄斑色素光密度的变化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PRP)后黄斑色素光密度(MPOD)的变化。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DR患者74例(98眼),所有患者均行PRP治疗,记录PRP的激光斑点总面积、激光能量,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检测MPOD值,包括黄斑区平均光密度(DMean)、黄斑区光密度最大值(DMax),同时检测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患者术后MPOD与患者临床资料及CRT、SFCT的关系。结果DR患者PRP后1周、3个月、6个月黄斑区DMean(0.25±0.08)du、(0.20±0.08)du、(0.19±0.06)du、DMax(0.38±0.06)du、(0.34±0.05)du、(0.33±0.07)du均低于术前DMean(0.30±0.09)du、DMax(0.48±0.07)du,术后1周的CRT、SFCT分别为(266.53±47.51)μm、(361.92±64.28)μm,均高于术前CRT(240.51±43.62)μm、SFCT(326.49±76.43)μm,但术后3个月、6个月的CRT(241.92±45.89)μm、(239.84±48.82)μm、SFCT(328.17±70.56)μm、(325.31±68.72)μm均低于术后1周(均为P<0.05)。年龄≥50岁、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2 mmol·L-1、PRP激光能量≥283.39 mW患者术后黄斑区DMean、DMax均低于年龄<50岁、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2 mmol·L-1、PRP激光能量<283.39 mW的患者,且术前甘油三酯≥2.17 mmol·L-1患者术后黄斑区DMax(0.33±0.06)du低于术前甘油三酯<2.17 mmol·L-1患者术后DMax(0.38±0.05)du(P<0.05)。患者术后黄斑区DMean、DMax与激光能量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DR患者术后的MPOD较术前下降,MPOD变化与PRP术中激光能量密切相关,而术前血脂紊乱、患者年龄可能是混杂因素。
龚敏徐茂晖许长生邵洁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激光治疗后黄斑区结构的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激光治疗后黄斑区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经纳入排除后获得的100例白内障患者(120只眼),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组49例(58只眼)及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51例(62只眼)。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24个月,每6个月1次。采用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评估患者后囊膜混浊程度,并对后囊膜混浊程度进行分级。对后囊膜混浊程度2级及2级以上患者给予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切开术。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采用OCT检测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开始,与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相比,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后囊膜混浊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12、18、24个月时两组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分级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白内障术后行激光治疗后囊膜混浊患者术前1 d、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Nd:YAG激光手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囊膜混浊黄斑区结构影响较小,安全可靠。
龚敏邵洁徐茂晖许长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混浊激光治疗
两种翼状胬肉切除术临床疗效比较
龚敏赵雪兆李春梅刘颖达唐强许长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