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永亮

作品数:18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生物学
  • 9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鼢鼠
  • 12篇高原鼢鼠
  • 8篇土壤
  • 6篇祁连山东段
  • 5篇土壤微生物
  • 5篇微生物
  • 4篇种群
  • 4篇高寒草甸
  • 4篇草甸
  • 3篇栖息
  • 3篇草地
  • 2篇植被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种群密度
  • 2篇种群遗传
  • 2篇微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环境因子
  • 2篇繁殖
  • 2篇繁殖特性

机构

  • 18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青海大学

作者

  • 18篇田永亮
  • 13篇花立民
  • 11篇楚彬
  • 11篇周延山
  • 10篇姬程鹏
  • 7篇刘丽
  • 6篇蒋永梅
  • 5篇姚拓
  • 4篇李建宏
  • 4篇周建伟
  • 4篇高亚敏
  • 4篇周睿
  • 3篇王婷
  • 3篇张建贵
  • 3篇王志鹏
  • 3篇张标
  • 2篇李海云
  • 2篇王贵珍
  • 2篇兰晓君
  • 1篇陈龙

传媒

  • 4篇兽类学报
  • 4篇草原与草坪
  • 3篇草业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4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被引量:58
2017年
为探讨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3种不同退化程度(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氮素生理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嫌气固氮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土层不同退化程度,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氮素生理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随退化程度的加重总体呈减小的趋势,重度退化程度下各指标含量最小,中等退化程度可增加10—20cm土壤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和20—30cm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好气性固氮菌、反硝化细菌数量;(2)不同土层相同退化程度,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氮素生理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均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对评价草地退化程度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高寒草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蒋永梅师尚礼田永亮卢虎李海云李建宏兰晓君姚拓
关键词: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
不同管理措施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影响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从微观视野认识土壤氮素形成机理,为高寒草甸微生物生长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对玛曲高寒草甸4种不同管理措施(不围栏、围栏、围栏+施肥、围栏+补播)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管理措施下,不同空间层次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0~10cm和10~20cm土层的数量均显著高于20~30cm土层(P<0.05),一般前者是后者的1.23~4.03倍和1.11~2.25倍;且不同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之间数量差异显著,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嫌气性固氮菌。2)同一空间层次,不同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间数量差异较大。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以围栏+施肥和围栏+补播草地最高,围栏草地次之,不围栏草地最少。3)不同管理措施,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但围栏+施肥和围栏+补播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可见,围栏+施肥和围栏+补播措施对玛曲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和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有提高效果。
张建贵蒋永梅姚拓高亚敏李海云兰晓君田永亮李建宏张英
关键词: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危害评价被引量:12
2016年
为了客观评价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对高寒草甸的危害程度,在祁连山东段研究了高原鼢鼠不同种群密度与草地质量之间的关系,共设置了3个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梯度,调查了3个危害等级变量(鼠丘数、鼠丘面积和鼠丘产草量)和6个生境变量(草地产草量、总盖度、可食牧草产量、植被组成、土壤水分和土壤紧实度),通过One-Way ANOVA检验法研究这些因子与高原鼢鼠危害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设置的3个种群密度梯度下,草地产草量、总盖度、可食牧草产量和鼠丘产草量无显著性差异;草地植物群落结构、新鼠丘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3个种群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著性差异,而0—30 cm处土壤水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本研究中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区的草地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大小与危害评价有着密切关系,在高寒草甸区,单个样方调查面积以0.5 hm^2以上为宜。
周延山花立民楚彬刘丽姬程鹏田永亮
关键词:高原鼢鼠草地质量植被组成土壤
高原鼢鼠繁殖特性与其栖息草地质量的关系被引量:7
2017年
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动态变化与其繁殖特性密切相关,而繁殖特性又与其栖息环境有关。为了解高原鼢鼠繁殖特性与其栖息草地质量的关系,本文在祁连山东段选择两个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分布区,在其繁殖期调查各密度区雌雄个体不同月份的繁殖特性、草地生物量、植物组成、地下根系重量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土壤紧实度和水分变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繁殖特性与草地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高原鼢鼠5月为繁殖高峰期,6月进入繁殖末期;不同种群密度区之间雄性繁殖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雌性繁殖强度在繁殖高峰期无显著差异(P>0.05),而繁殖末期存在差异(P<0.05);高原鼢鼠性比在繁殖高峰期表现为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而在繁殖初期和繁殖末期为高密度区大于低密度区;两个种群密度区之间,草地植物组成、草地地上生物量、可利用草地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根系根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不同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一定种群密度下,高原鼢鼠繁殖特性的变化与地下根可溶性糖含量和土壤水分有关,而繁殖特性与草地植物组成、草地生物量无显著关系。
周延山花立民楚彬刘丽姬程鹏田永亮
关键词:高原鼢鼠繁殖特性种群密度草地质量
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及其生存策略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地下啮齿动物一般生活在黑暗、低氧、高二氧化碳、高湿的环境中,这种独特的栖息环境以及地下啮齿动物与之相适应的形态、行为等特征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地下啮齿动物长期营地下生活,增加了对其栖息环境和生存策略的研究难度,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当前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啮齿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探索地下啮齿动物生存环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控制地下啮齿动物危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田永亮蒋永梅蒋永梅王贵珍刘丽王婷花立民
关键词:栖息环境
基于小尺度高原鼢鼠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研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对于了解扩散、基因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小尺度下4个高原鼢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4个种群有效等位基因(Ne)为83.6,种群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最高为0.32,平均期望杂合度(He)最高为0.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0,遗传多态性处于中等水平。2)种群遗传结构推导分析结果为4个种群被分成2组,MYT(马营滩种群)为一组,XNG(下南泥沟种群)、MYR(马营河东边种群)、MYL(马营河西边种群)为一组。3)试验区高原鼢鼠种群间近交系数(FST)都大于0.05,种群间的基因流值(Nm)都小于1,特殊岛状栖息地限制了高原鼢鼠种群基因流,河流和公路可能对种群内和种群间个体交流有阻碍作用。
刘丽王贵珍周延山楚彬马素洁姬程鹏田永亮花立民
关键词:高原鼢鼠微卫星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暖季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8年
动物活动节律是在光周期、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共同调节下,动物表现出的休息和活动规律,它可以反映出动物个体营养状况、生存压力及社会地位等信息,是研究动物生态行为策略的重要依据(孙儒泳,2006)。尚玉昌(2006)认为温度和光照强度变化直接影响动物行为,而食物资源和天敌数量变化则能间接影响动物行为。
姬程鹏周建伟楚彬周睿王志鹏王婷田永亮周延山花立民
关键词:活动节律高原鼢鼠土壤温度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土丘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被引量:12
2018年
高原鼢鼠推土造丘行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和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鼢鼠土丘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揭示高原鼢鼠栖息地利用和选择规律,为合理控制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8月在祁连山东段选取面积为140m×100m的高原鼢鼠栖息地,消除景观尺度取样带来的气候、地形和土壤的异质性,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高原鼢鼠土丘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其与环境因子中土壤容重、土壤水分、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系营养物质含量(可溶性糖、粗蛋白、粗脂肪)以及各功能群丰富度(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的空间关系。半方差函数及普通克里格插值表明,高原鼢鼠土丘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且呈现聚集分布,各环境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交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高原鼢鼠分布虽与各环境因子在多种尺度下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关联性(正的或负的),但mantel检验发现土壤容重、莎草科丰富度与高原鼢鼠土丘分布呈现显著的负空间关联性,杂类草丰富度和根系粗脂肪含量与高原鼢鼠土丘分布存在显著正空间关联性。综上所述,高原鼢鼠主要栖息利用在土壤疏松、莎草科丰富度较低、杂类草较多和根系粗脂肪含量较高的地方。
楚彬马素洁周延山姬程鹏周建伟周睿田永亮花立民
关键词:高原鼢鼠地统计学环境因子
祁连山北麓高原鼢鼠栖息地的选择要素被引量:7
2017年
动物栖息地是指能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活必须条件的空间单位(Morris et al.,2008)。动物只有在最基本的资源条件如食物、水分、隐蔽场所等得到满足,且与气候、竞争者和捕食者相互适应时才能稳定的繁衍和发展(崔庆虎等,2005)。动物栖息地选择是一个分层的行为决策过程,是指导个体对栖息地的非随机利用,进而影响个体生存力和适合度等一系列行为反应(赵青山等,2013)。
田永亮周建伟于应文王巧玲沈颜泽花立民
关键词:高原鼢鼠栖息地
不同管理措施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4种不同管理措施(不围栏、围栏、围栏+施肥、围栏+补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相同月份,相同土层,不同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量表现为:围栏+补播〉围栏+施肥〉围栏〉不围栏;(2)相同月份,不同土层,相同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量表现为:0-20cm〉20-40cm,且前者为后者的1.16-3.13倍;(3)不同月份,相同土层,相同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7月出现最大值,各月间呈不同的显著性差异;(4)不同月份,不同土层,相同管理措施,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变化幅度高于20-40cm。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变化与气温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其排序为:围栏+补播(0.193)〉围栏+施肥(0.096)〉围栏(-0.059)〉不围栏(-0.231)。围栏+补播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最佳,是玛曲高寒草甸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蒋永梅姚拓田永亮杨会会张建贵高亚敏魏长华曾小霞燕彩霞张标
关键词: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