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瑶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筑波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佛像
  • 1篇遗址
  • 1篇遗址出土
  • 1篇台座
  • 1篇唐代
  • 1篇北齐
  • 1篇编年
  • 1篇初唐
  • 1篇初唐时期
  • 1篇出土

机构

  • 4篇筑波大学
  • 1篇早稻田大学

作者

  • 4篇姚瑶
  • 1篇吉村怜
  • 1篇八木春生

传媒

  • 2篇中国美术研究
  • 2篇石窟寺研究

年份

  • 4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北齐印度风佛像的起源被引量:5
2015年
1996年山东青州发现了400余件石质佛像窖藏,据考为唐代龙兴寺遗物。其中北齐佛像中出现了浓郁的印度风佛像,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基于本窖藏中北魏、东魏佛像至北齐样式中佛像着衣形式和肉髻等的变迁,探寻了其佛像风格的演化。文章通过对南朝与北朝之间政治、宗教、文化关系的研究,结合北周灭齐时的废佛令、北齐僧人与南朝僧人的交流等问题,指出北齐印度风佛像起源于南朝梁的建康佛教,是南北朝佛教文化艺术交流的见证。
吉村怜姚瑶
关键词:北齐佛像
关于唐代龙门石窟中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的研究
2015年
本文以7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龙门石窟中大量出现的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同窟的弟子像、菩萨像、天王像、力士像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其结果,笔者以7世纪90年代前期为界限将圆形束腰台座佛像划分成两个部分。在此之前,圆形束腰台座的坐佛像大多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且佛像、弟子像、菩萨像等从7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造像中继承了龙门石窟本来的流行形式。而从7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第三类(束腰部无球形隆起,且无悬裳座)造像,产生了定型化的趋势,其主尊几乎都身着通肩式袈裟,胸腹之间的袈裟刻出'U'字形衣文线,施降魔印,透过袈裟能看到双腿轮廓,单腿在外结跏趺坐。此外,笔者还将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的小窟于与同时期的大、中型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其结果,两者应该分属于不同的工人系统,但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最后,结合7世纪90年代龙门石窟和洛阳城内的营造活动,笔者试着对7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类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发生定型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除了八木春生所指出的,690~705年龙门的大部分工人可能都集中在东山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或许与此时期武则天在洛阳城内的大规模的营造活动有所关联。
姚瑶
关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地区诸窟的编年
2015年
本文运用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对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所开凿的第1931窟(龙华寺洞)等几个大型窟进行了编年。其结果,第1931窟(龙华寺洞)应该略早于689年,而在710年左右完成的第1955窟(极南洞)之后,造像在细节方面虽然有差异,但不能否定类似形式一直持续到开元年间的可能性,第1628窟(八作司洞)的营造时间或许是在8世纪10年代后半期至20年代。
八木春生姚瑶
初唐时期龙门石窟中同茎莲花座初探被引量:3
2015年
龙门石窟奉先寺洞(675年)主尊大卢舍那像的头光上部有同茎莲花座小龛。这种同茎莲座的造像很常见,其尊格大多为阿弥陀佛。龙门石窟初唐时期具有尊格铭的造像中,同茎莲座最早出现在675年的阿弥陀铭造像中。而洛阳周边地区,巩县石窟、邺城、羊头山石窟中类似的图像出在670年。西安地区在670年代之前虽然出现了同茎莲座,但尚未出现阿弥陀佛的尊格。综上,本文认为奉先寺小龛的尊格应该是阿弥陀佛,而设立这个小龛的目的可能与为亡者追善有关。
姚瑶
关键词:初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