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美
- 作品数:9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9年
-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20年来,多个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婴儿,特别是年龄<3个月的小婴儿已经成为百日咳感染的高发人群。小婴儿由于对百日咳鲍特菌未产生完全免疫,成为百日咳发生率、住院率及病死率最高的人群。死亡患儿大多是合并了严重的并发症。该文就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流行病学、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许美邓继岿
- 关键词:百日咳小婴儿并发症
- 百日咳脑病患儿八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2015年WH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报道了142512例百日咳病例,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婴儿由于对百日咳鲍特菌未产生完全免疫,成为百日咳发生率、住院率及病死率最高的人群。
- 许美王红梅雷炎玲邓继岿
- 关键词:百日咳鲍特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儿脑病传染性
- 住院患儿百日咳相关性肺炎30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讨百日咳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经百日咳鲍特菌培养或PCR确诊为百日咳的住院患儿,按病程中胸X线片或肺部CT结果显示有无肺炎分为2组,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百日咳住院患儿共501例,确诊为肺炎的患儿309例,年龄中位数3(2,6)月龄;252例(81.6%)有典型痉挛性咳嗽,69例(22.3%)有气促,105例(34.0%)有发绀。影像学提示肺炎是在咳嗽开始的第1~66天,中位数9(5.5,15.0)d。共感染病原检出的首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20例)。306例百日咳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程平均(8.2±3.6)d,均有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肺炎组中男性患儿多见[62.1%(192/309)比50.3%(95/189),χ2=6.768,P=0.009];年龄小于无肺炎组[3(2,6)比4(2,6)月龄,Z=32.91,P=0.000];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多于无肺炎组[13.3%(41/309)比5.8%(11/189),χ2=6.957,P=0.008]。性别(男)、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为百日咳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48、1.486、2.695,P=0.008、0.036、0.005)。
结论肺炎作为百日咳的并发症,在住院患儿中非常容易见到,住院时间更长;男性、年龄小、有基础疾病的百日咳患儿更易发生,特别是病程的前2周。
- 许美雷炎玲谭锟邓继岿
- 关键词:百日咳肺炎
- 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常规抗菌治疗对小儿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常规抗菌治疗对小儿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感染患儿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抗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炎性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CRP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肝损害、心肌损伤、肾损害等并发症的概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常规抗菌治疗小儿重症感染,能降低炎性水平,控制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计数。
- 许美庄哈娜刘瑜
- 关键词:小儿重症感染抗菌炎性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
- 新生儿百日咳1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百日咳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百日咳鲍特菌聚合酶链反应确诊为百日咳的17例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儿中,男8例、女9例,早产儿2例,发病日龄15~27 d。13例患儿有咳嗽患者接触史,4例早期有鼻塞、流涕等症状,5例有典型痉挛性咳嗽,1例咳嗽伴有鸡鸣样回声,6例咳嗽剧烈有面色通红,7例咳嗽剧烈时伴口唇发绀,2例住院前曾出现全身青紫,7例咳嗽后有吐奶,3例有发热。15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为(12.57~79.63)×10^9/L,淋巴细胞比例为45.1%~75.2%。百日咳PCR拷贝数为7.12×10^2~1.04×10^8/m L。17例患儿均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均有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有明确咳嗽患者接触史、出现阵发性咳嗽,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并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新生儿需警惕百日咳可能,应及早行相关检查。
- 许美邓继岿
- 关键词:百日咳新生儿
- 脓毒症患儿血清IL-IR1、APC、PCT的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观察脓毒症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R1)、活化蛋白C(APC)、降钙素原(PCT)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将60例脓毒症患儿分为脓毒症组3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各30例,分别于入院第1、3、7d检测血清IL-IR1、APC、PCT水平;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血清,检测IL-IR1、APC、PCT水平。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IL-1R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1、3d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血清IL-1R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7d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血清IL-1R1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AP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1、3、7d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APC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1、3、7天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APC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血清PCT、APC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分别呈正、负相关,可作为脓毒症诊断生物标志物,脓毒症组IL-1R1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呈相关性,可能不适合作为脓毒症诊断生物标志物。
- 许美庄哈娜刘瑜
- 关键词:儿童脓毒症白细胞介素-1活化蛋白C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测定被引量:4
- 2016年
- 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探讨维生素D(Vit D)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0例,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按血清25-(OH)D3水平将观察组分为Vit D正常组及Vit D缺乏组,分别记录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it D正常组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较Vit D缺乏组明显缩短(P均<0.05)。Vit D水平低下影响临床症状缓解,延长住院时间,提示Vit D缺乏可能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是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因素。
- 庄哈娜刘瑜许美赵宏霞
-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维生素D25-(OH)D3
- 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501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百日咳并发症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1)20...
- 许美
- 关键词:儿童患者百日咳并发症
- 文献传递
-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诊治中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诊治中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从2012年4月~2015年3月我院因呼吸道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患儿中抽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为支气管肺炎(37例)、毛细支气管炎(38例)、支气管炎(29例)、支气管哮喘(30例)、右下肺炎(6例)、喉炎(5例)、先天性喉喘鸣(5例),所有患儿均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小气道阻力增高率较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右下肺炎、喉炎及先天性喉喘鸣明显更高,而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总气道阻力阳性率及功能残气量异常阳性率较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喉炎、先天性喉喘鸣及右下肺炎患儿明显更高(P〈0.05);患儿的限制性通气障碍阳性率均在7%以下,右下肺炎患儿的大气道阻塞阳性率较其他组更高,其他均在15%以下,但对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肺功能检查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估中,不同疾病患儿其疾病特征表现不同,对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临床价值。
- 庄哈娜许美刘瑜赵宏霞
-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儿童肺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