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 作品数:51 被引量:147 H指数:7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生物学 更多>>
颅内原发性血管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血管平滑肌瘤(primary intracranial angioleiomyom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颅内原发性ALMs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颅内ALMs中女3例、男1例;年龄19~53岁,平均35.2岁。其中3例有视力下降、复视、下肢乏力压迫症状,1例无症状偶然发现。病变位于鞍区、斜坡、海绵窦、后颅窝小脑幕下方等硬脑膜相关部位,最大径2.8~6.5 cm,界限清,部分有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色,质韧,未见出血、坏死。镜下ALMs由大量内衬单层内皮细胞的厚壁血管腔隙及其周围成熟的、不同厚度的平滑肌束及增生的胶原构成。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局灶可见成簇的脂肪细胞。免疫组化平滑肌表达SMA、MSA、desmin和vimentin,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Ki-67增殖指数小于1%。仅做肿物全切后预后良好。结论:颅内原发性ALMs罕见,肿瘤发生部位多与硬脑膜有关,根据部位、大小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压迫等症状,也可无症状。其病理大体、镜下改变类似皮下软组织ALMs。其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病理学诊断需与血管瘤型脑膜瘤、Sturge-Weber综合征、脑膜血管周细胞瘤、血管纤维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鉴别。其为独立实体病变,预后良好,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刘争进 潘超 廖洪锋 张永俊关键词:颅内肿瘤 血管平滑肌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结直肠癌中miR-2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TaqMan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43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的表达,分析miR-2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miR-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iR-2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升高,miR-21高表达同结直肠癌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miR-21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鲁华东 刘忠臣 潘超 吕彦 殷平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MICRORNA MIR-21 APRIL及PGR检测指标在胃炎、胃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 探讨人血清增殖诱导配体(APRIL)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在胃炎、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检测APRILmRNA在胃部疾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选取胃镜结果为正常、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各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四组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APRIL、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体的水平,计算PGR值,制作APRIL、PGR预测胃炎、胃癌的ROC曲线图,给出截断值,RT-PCR实验检测正常对照者、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患者的APRIL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ELISA实验显示,PGⅠ、PGR的数值从正常对照者、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到胃癌患者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RIL、H.pylori抗体的检测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实验显示,胃癌患者APRIL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RIL、PGR是预测胃炎、胃癌的良好初筛指标,APRIL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密切相关。 潘超 冯永恒 朱宇 倪绍忠关键词:胃炎 胃癌 女性尖锐湿疣和宫颈上皮内瘤变HPV16型E2、E6、E7基因突变及E6、E7抗原表达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女性尖锐湿疣(CA)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分布,以及高危型HPV16的E2、E6、E7基因突变及致癌抗原E6、E7表达。方法从24例女性CA、11例2级CIN(CIN2)和23例3级CIN(CIN3)共58份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HPV基因组DNA,用PCR-膜杂交法检测HPV亚型,DNA测序法检测HPV16型E2、E6、E7基因突变,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型E6、E7抗原表达。结果女性CA、CIN2和CIN3患者58份标本中共检出10个HPV亚型,高危型HPV检出率分别为20.8%、45.5%和60.9%,HPV16型检出率分别为12.5%、18.2%和34.8%。24例女性CA中高危型和低危型HPV检出率为20.8%和70.8%,宫颈CA高危型HPV检出率60.0%。HPV16型E2、E6、E7基因分别检出10、4和4个突变位点。首次在1例女性外阴CA和3例CIN3中一致检出HPV16型E2基因9个突变位点。HPV16型E6抗原在CA、CIN2和CIN3均有表达,但E7抗原仅在CIN3表达。结论女性宫颈CA和CIN多为高危型HPV感染,女性外阴CA的HPV16型E2基因突变可能与CIN3发生有一定关联。 黄灵 潘超 廉成翔 李晓霞 王官清关键词:基因突变 间接测热法与公式法测定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静息能量消耗临床意义探讨 2025年 目的比较间接测热法与公式法测量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DHBC)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差异,为DHBC患者的营养干预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DHBC患者112例,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REE,并与Harris-Benedict(H-B)公式法推算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内脏和皮下脂肪面积,使用Martin Grohe仪测量身高,并输入至TANITA MC-180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脂率、去脂体质量和基础代谢率。随访1年。结果间接测热法与H-B公式法检测总体DHBC患者REE分别为(1753.1±150.8)kcal/d和(1476.1±141.7)kcal/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和BMI间两种方法检测的REE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脂肪、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体脂率、去脂体质量和基础代谢率的DHBC患者间接测热法测量的REE显著大于H-B公式法测量(P<0.05),而不同总水量、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亚组RE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DHBC患者死亡21例(18.8%);不同体脂肪、内脏脂肪面积、体脂率和基础代谢率显著影响患者临床预后(P<0.05)。结论采用间接测热法测量DHBC患者REE可能更加准确,而采用H-B公式法推算结果存在低估的可能性。在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REE时,需考虑不同体脂肪、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体脂率、去脂体质量和基础代谢率的影响。体脂率和基础代谢率较高的DHBC患者可能预后较差,需重点予以关注。 许文慧 许箐贇 李彬彬 潘超关键词:肝硬化 静息能量消耗 间接测热法 甘氨酸受体在肾细胞缺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明确甘氨酸受体(glycine receptor,GlyR)是否介导甘氨酸对ATP耗竭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甘氨酸受体α1亚单位(GlyRα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转染入缺乏天然GlyR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化学性缺氧使细胞处于ATP耗竭状态,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LDH释放率、细胞膜对荧光标记复合物通透性反映细胞膜完整性,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活性。结果细胞ATP耗竭3h后,细胞膜通透性明显增加,细胞器结构损伤,大量细胞死亡。甘氨酸明显降低表达GlyR的转染HEK293细胞膜通透性,阻止荧光标记复合物进入细胞内,细胞LDH释放率由59.18±8.10%下降为35.15±2.61%。从而维持细胞形态结构,降低细胞死亡率。对不表达GlyR细胞无保护作用。结论GlyR介导甘氨酸对ATP耗竭细胞的保护作用,增强细胞对ATP耗竭的耐受能力,增加细胞的存活几率。 潘超 白小明 陈琪关键词:甘氨酸 甘氨酸受体 细胞保护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胰管炎4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本研究收集4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胰管炎(AOSPD)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的58例AOSPD患者进行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显示,AOSPD是临床罕见的胰管内化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主要发病因素为慢性胰腺炎及壶腹部手术史,临床症状为腹痛、发热、血白细胞及CRP升高、血淀粉酶基本正常,影像学多表现为胰管明显扩张、胰管结石等。内镜介入胰管减压和外科手术是AOSPD主要治疗方法。 仲万 董士洋 汪涵 潘超 刘子君关键词:胰管扩张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热休克蛋白70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 <正> 目的探寻热休克蛋白70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给新西兰白兔喂饲高胆固醇饮食复制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应用Western 印迹观察敏感组和不敏感组差异基因热休克蛋白70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原位... 李晓宇 郭冬平 潘超 何龙 李跃华 季勇 范乐明 陈琪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热休克蛋白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文献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内引流与外引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020年 根据8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中胰液的引流方式分为内引流组(39例)和外引流组(4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率、术后其他并发症(腹腔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总发生率、二次手术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外引流组C级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内引流组(2.1%比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安全、可行,但外引流组可以更好地预防严重胰瘘。 冯永恒 潘超 周琎 张磊 杨坤兴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长链非编码基因PRNCR1遗传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LncRNA PRNCR1(prostate cancer non-coding RNA 1)相关的4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300例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和300例健康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基因分型采用Mass-array基因分析平台完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状态。结果:LncRNA PRNCR1 rs16901946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对照组及病例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8)。与野生型AA基因型相比,rs16901946位点AG基因型(AG vs. AA:校正后OR=1.41,95%CI:1.00~1.98,P=0.048)、GG基因型(GG vs. AA:校正后OR=2.57,95%CI:1.15~5.75,P=0.022)及AG/GG基因型(AG/GG vs. AA:校正后OR=1.51,95%CI:1.09~2.09,P=0.014)的胃癌相对发病风险较高。亚组分析显示,该位点在男性(AG/GG vs. AA:校正后OR=1.82,95%CI:1.23~2.69,P=0.003)、在H. pylori感染人群(AG/GG vs. AA:校正后OR=1.83,95%CI:1.16~2.89,P=0.009)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对肿瘤病理特征进行亚组分析显示,该位点与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相关(AG/GG vs. AA:校正后OR=1.58,95%CI:1.10~2.28,P=0.011)、早期胃癌风险相关(AG/GG vs. AA:校正后OR=1.88,95%CI:1.18~2.98,P=0.008)。结论:lncRNA PRNCR1 rs16901946的遗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在男性及H. pylori感染阳性人群中的相对风险高。 杨小兵 王劲松 周琎 潘超关键词:胃癌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