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丹

作品数:29 被引量:269H指数:11
供职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医学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缺血
  • 9篇再灌注
  • 9篇细胞
  • 7篇烧伤
  • 6篇毒素血症
  • 6篇灌注
  • 5篇死因
  • 5篇缺血-再灌注
  • 5篇肿瘤
  • 5篇肿瘤坏死因子
  • 5篇迷走
  • 5篇迷走神经
  • 4篇炎症
  • 4篇炎症反
  • 4篇炎症反应
  • 4篇伤患者
  • 4篇烧伤患者
  • 4篇缺血再灌注
  • 4篇细胞生长
  • 4篇内毒

机构

  • 28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5...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15...
  • 1篇武警四川总队...

作者

  • 29篇孙丹
  • 20篇盛志勇
  • 19篇黎君友
  • 18篇胡森
  • 11篇姜小国
  • 10篇晋桦
  • 10篇吕艺
  • 9篇石德光
  • 6篇柴家科
  • 5篇孙同柱
  • 5篇陈伟
  • 4篇柳琪林
  • 4篇孙小庆
  • 4篇曹卫红
  • 3篇付小兵
  • 3篇顾小曼
  • 2篇董宁
  • 2篇孙晓庆
  • 2篇严鸣
  • 2篇傅小兵

传媒

  • 6篇中国危重病急...
  • 6篇感染、炎症、...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第八届全国烧...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二届全国胃...
  • 1篇第五届全国烧...

年份

  • 4篇2007
  • 5篇2004
  • 8篇2003
  • 7篇2002
  • 5篇200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道血流量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兔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道血流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Wigger’s法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用 Periflux 4001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的变化规律;依据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变...
曹卫红柴家科胡森吕艺黎君友孙丹盛志勇
文献传递
创伤脓毒症早期病理生理过程的探讨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 :探讨创伤脓毒症早期病理生理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压维持在 4.0~ 4.7k Pa,1k Pa=7.5 mm Hg) ,持续 2小时 ,休克末快速经颈静脉回输 (15分钟内 )失血和等量的林格氏液 ;复苏后 6小时 ,以蠕动泵经尾静脉输入大肠杆菌内毒素 2 mg/ kg。实验分成 5组 ,分别观察致伤前、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末、复苏后及输注内毒素后 2和 2 4小时各器官功能的变化。结果 :动物在创伤休克末和缺血再灌注后即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出现 ,心、肝、肾、肺、肠等器官功能指标出现变化 ,创伤休克末丙氨酸转氨酶(AL 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较伤前增加 1倍 ,心肌酶谱在输内毒素 2小时后大于正常值的 3倍以上 ;病理学观察显示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实质性损伤 ;动物总死亡率为 39.6 % ,单个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 4.7% ,2个或 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为 2 3.5 %。结论 :本实验较好地重现了创伤后脓毒症发生的诱因和临床特点 ;SIRS发生率较高 ,符合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标准的仅为 2 3.5 % ,是较好的创伤脓毒症模型。
黎君友胡森孙晓庆严鸣晋桦姜小国孙丹周宝桐盛志勇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迷走神经完整性在减轻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心脏炎症反应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完整性对内毒素 (LPS)引起的大鼠心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静注内毒素(LPS ,10mg/kg)引起心脏炎症反应和病理损害的模型 ,切断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干或做假手术对照 ,分别在 1,1.5和 3h检测各组动物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以及血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和皮质醇水平。结果 :迷走神经切断组动物较静注LPS而迷走神经完整的动物心肌组织中TNF -α和MPO含量和血CK -MB水平显著升高 ,心肌炎性损害加重 ,而血皮质醇水平却明显下降。结论 :迷走神经切断能加重心脏的炎症反应和病理损害 ,迷走神经的完整性对于维持体内抗炎激素的水平 ,保护心肌免受过度炎症的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石德光胡森姜小国孙丹晋华黎君友柳琪林
关键词:内毒素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
烧伤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和肠道内IgA含量的变化被引量:39
2003年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法分别测定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D 乳酸水平和肠道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结果 伤后血浆D 乳酸水平明显升高 ,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并于伤后第 3周达到最高点 ;同期肠道内IgA含量明显减少 ,于伤后的第 2周达到最低点 ;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结论 烧伤后肠道屏障的损伤涉及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多方面 ;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保护烧伤患者肠道屏障。
于勇盛志勇柴家科黎君友杨晓东袁仕安晋桦董宁孙丹
关键词:肠道屏障烧伤D-乳酸免疫球蛋白A
严重烧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白细胞DR抗原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探讨烧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白细胞 DR抗原受体 (HL A DR)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烧伤患者 30例 ,依据病程长短选取病程中 1~ 5个时间点静脉采血 ,以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 HL A DR的表达率 ,并根据烧伤程度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伤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HL A DR的表达率明显降低 ,降低程度及持续时间与伤情有关 ,特重烧伤患者与中度烧伤患者〔(4.30± 1.5 0 ) %比(13.86 %± 2 .4 0 ) %〕、中度烧伤患者与轻度烧伤患者〔(13.86± 2 .4 0 ) %比 (5 8.80± 5 .6 0 ) %〕比较差异均显著(P均 <0 .0 1)。结论 :单核细胞 HL A DR的表达率是反映免疫功能的简单实用的指标。重症烧伤后免疫麻痹可持续较长时间 ,必要的免疫加强治疗有重要意义。
刘静杰胡森董宁孙丹柴家科朱敬民盛志勇
关键词:烧伤外周血单核细胞
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克隆和在大肠杆菌内表达的研究
利用RT-PCR技术钓取人VEGF基因的cDNA序列,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 QE-4D上,采用Western blot杂交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发现克隆出的VEGF基因的cDNA片段长度为380bp,由翻...
陈伟傅小兵孙丹孙同柱孙小庆顾小曼盛志勇
文献传递
胸腺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D-DR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胸腺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免疫功能监测指标-外周血单核细胞 HLD—DR 的影响。方法以2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28±10.5岁,烧伤面积70±17.6%。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
曹卫红柴家科杨红明贾晓明贾赤宇孙丹盛志勇
文献传递
有利于创伤修复愈合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VEGF。方法采用PCR技术和DNA重组技术,将编码人VEGF的cDNA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1(+)上,挑取阳性克隆扩增后,提取DNA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从HepG2细胞中克隆出VEGF121基因的cDNA片段,该序列由Kozak序列,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信号序列,编码序列和终止密码子等部分组成。DNA测序表明,VEGF121基因的cDNA序列正向插入到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上。结论本研究获得了VEGF121基因的真核达质粒pcDNA3-VEGF,为进一步研究VEGF的转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陈伟付小兵孙丹孙同柱孙小庆顾小曼盛志勇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克隆
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2002年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左颈总动脉插管,记录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分离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静注脂多糖(LPS)后持续刺激左侧迷走神经远端20min,间隔20min 后重复,共刺激3次。随机分为手术对照、LPS 对照、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 LPS 等7组。分别于静注 LPS 后1h、1.5h 和2h 测定血浆 TNFα、皮质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假手术组血浆中 TNFα含量水平较低,静注 LPS 各组 TNFα含量升高8~24倍,高峰均在1.5h 出现,并于2h 回落;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 TNFα含量较单纯 LPS 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注射LPS 组明显降低;单纯注射 LPS 组血浆皮质醇含量在2h 与其余各组相比增高明显;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 ALT含量显著低于单纯 LPS 组。结论:提示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体内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
姜小国胡森石德光孙丹晋桦黎君友柳琪林盛志勇
关键词:迷走神经电刺激肿瘤坏死因子皮质醇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时肠内给予不同营养物对肠黏膜吸收功能和能量代谢的影响被引量:42
2002年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内给予不同营养物对小肠吸收功能和ATP含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 3组 ,先制作空肠袋 ,分别向袋内注射葡萄糖、丙氨酸、甘露醇以及葡萄糖 /丙氨酸混合液。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6 0min后 ,再恢复灌流 6 0min。分别测定反映肠黏膜吸收功能的短回路电流的变化 (ΔIsc)和肠黏膜ATP含量。结果 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ΔIsc和ATP显著降低 ,给予丙氨酸或葡萄糖 /丙氨酸混合液使肠黏膜ΔIsc值和ATP含量进一步降低 ;而给予葡萄糖组ΔIsc和ATP含量不仅显著高于丙氨酸组和葡萄糖 /丙氨酸混合液组 ,而且也显著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结论 肠内给予丙氨酸能加重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黏膜能量代谢和吸收功能障碍 ,而肠内给予葡萄糖能改善肠黏膜能量代谢和吸收功能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道提供保护作用。
胡森盛志勇柳琪林石德光姜小国孙丹张蓉
关键词:小肠缺血肠营养肠吸收腺苷三磷酸能量代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