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凤萍

作品数:24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王宝恩肝纤维化研究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肝炎
  • 9篇慢性
  • 8篇乙型
  • 7篇乙型肝炎
  • 7篇慢性乙型
  • 6篇慢性乙型肝炎
  • 6篇干扰素
  • 5篇衰竭
  • 5篇细胞
  • 5篇干扰素Α
  • 5篇肝衰
  • 5篇肝衰竭
  • 5篇肝炎患者
  • 5篇病毒
  • 4篇蛋白
  • 4篇乙型肝炎患者
  • 4篇预后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4篇肝癌
  • 3篇患者预后

机构

  • 15篇西安交通大学
  • 1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市第一医...

作者

  • 24篇吴凤萍
  • 23篇党双锁
  • 16篇李梅
  • 10篇贾晓黎
  • 8篇张欣
  • 8篇杨颖
  • 7篇张欣
  • 7篇李亚萍
  • 7篇李亚萍
  • 6篇石娟娟
  • 4篇翟嵩
  • 4篇王文俊
  • 3篇石娟娟
  • 2篇王媛
  • 2篇高宁
  • 1篇高宁
  • 1篇李妙羡
  • 1篇杨宁
  • 1篇潘国英
  • 1篇吕莎莎

传媒

  • 6篇临床肝胆病杂...
  • 4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肝脏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糖和总胆固醇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 mmol/L组(n=8)、1.0 mmol/L2.0 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 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 mmol/L组、1.0 mmol/L2.0 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P<0.05)。结论 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 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 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吴凤萍李亚萍杨颖石娟娟李梅王文俊党双锁
关键词:肝衰竭血糖总胆固醇预后
甲胎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在HBV相关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当中,肝脏组织学检查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导致合成功能障碍,同时也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再...
吴凤萍李梅李亚萍王文俊贾晓黎张欣党双锁
文献传递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后HBeAg阳性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报道4例使用α干扰素治疗后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而HBeAg仍阳性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吴凤萍王怡恺李亚萍李梅贾晓黎张欣党双锁
关键词:干扰素ΑHBEAG阳性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相关的关键免疫基因和通路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筛选接受干扰素α(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中应答者(Rs)和无应答者(NRs)之间差异表达的免疫基因,以探索IFN-α治疗CHB失败的分子基础。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7555,包含6例Rs和7例NRs。使用R软件筛选Rs和NRs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再从免疫相关基因数据库ImmPort下载包含1793个基因在内的标志性免疫基因集,提取差异表达基因中的免疫基因,获取差异免疫基因。再对差异免疫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通过STRING在线分析工具构建差异免疫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一步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对差异免疫基因按Degree、MCC、MNC、Closeness算法计算评分位于前10的基因,再取交集,得到枢纽基因(Hub基因)。结果从Rs与NRs间共筛选出差异免疫基因88个,其中上调基因13个,下调基因75个。GO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免疫基因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T细胞活化、细胞趋化性、细胞-细胞粘附的调节、抗原加工和提呈等方面。KEGG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免疫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h细胞分化、抗原加工和提呈、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免疫应答信号通路中。在PPI网络中通过不同算法筛选出的7个共同的Hub基因分别为CD8A、I FNG、CCL2、CCL5、CXCL10、CCL4、FCGR3A。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Rs与NRs之间的差异免疫基因及信号通路,并确定了7个与IFN-α治疗CHB无应答相关的Hub基因。这些Hub基因可能成为预测IFN-α治疗CHB应答情况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吴凤萍鲁瑞刘怡欣李梅石娟娟党双锁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Α
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HBsAg与HBV DNA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单用恩替卡韦(ETV)治疗5年血清HBsAg和HBV DNA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ETV治疗≥5年的CHB患者918例,其中初始治疗时HBeAg阳性患者556例,HBeAg阴性患者362例。收集患者在治疗基线、1年、2年、3年、4年、5年时的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载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先进行log10对数转换,组内或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随着ETV治疗时间的延长,HBsAg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4.168、49.845,P值均<0.001)。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sAg水平为18043.1(7868.9~26342.4)IU/ml,ETV治疗5年后降至1397.6(626.4~3419.4)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为(6.7±1.7)log10 IU/ml,ETV治疗5年后HBV DNA阴转率为100%。HBeAg阴性患者的基线HBsAg水平为2420.0(662.6~5621.2)IU/ml,ETV治疗5年后降至407.2(56.7~1104.7)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阴性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为(4.9±1.4)log10 IU/ml,ETV治疗5年后HBV DNA阴转率亦为100%。HBeAg阳性患者的中位HBsAg水平在各时间点上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值均<0.001)。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HBsAg下降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ETV治疗前两年的HBsAg年均下降速率显著大于后3年(HBeAg阳性:Z=-13.605,P<0.001;HBeAg阴性:Z=-5.950,P<0.001)。HBeAg阳性患者除ETV治疗1年时HBV DNA阴转率显著低于HBeAg阴性患者外(χ2=71.013,P<0.001),其余时间点上两组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均为100%。此外,ETV治疗5年,累计HBsAg转阴、<200 IU/ml、<1000 IU/ml、<1500 IU/ml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6%、23.9%、57
吴凤萍李妙羡王怡恺鲁瑞刘怡欣党双锁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病毒载量恩替卡韦
抑制素对HCV复制的影响
2016年
目的研究抑制素(PHB)对HCV复制的影响。方法全长基因组HCV RNA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5,构建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分别收集24、48、72、96 h培养上清液检测HCV拷贝数;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CV核心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HCV感染细胞Huh 7.5-HCV的超微结构改变,鉴定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PHB在Huh 7.5-HCV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应用RNA干扰技术检测PHB对HCV RNA的复制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HCV RNA转染Huh7.5细胞24和48 h后,PHB 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13.41±1.35和16.45±1.76,与对照组(1.01±0.57和1.01±0.8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40、31.361,P值均<0.01);PHB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PHB的RNA干扰质粒(shRNA-PHB)转染Huh7.5-HCV细胞24和48h后,HCV RNA的水平分别为64.32±5.49和84.45±7.06,显著高于对照组(shRNA-control组,10.52±1.57和16.34±2.97,t值分别为29.538、25.908,P值均<0.01)。结论 Huh7.5-HCV细胞中PHB表达的升高可能与HCV RNA的感染有关,PHB蛋白对HCV RNA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石娟娟杨宁张欣吴凤萍李梅高宁贾晓黎翟嵩党双锁
关键词:肝炎病毒属抑制素类RNA干扰
咖啡酸苯乙基酯缓解L02细胞脂毒性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咖啡酸苯乙基酯(CAPE)对棕榈酸酯诱导的L02细胞脂毒性的保护机制。方法取正常肝脏L02细胞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敲除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棕榈酸酯处理组和CAPE联合棕榈酸酯处理组,后两组分别给予终浓度300mM棕榈酸酯处理7 d或是联合终浓度10μM CAPE处理7 d。分别检测细胞甘油三酯(TG)、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采用qPCR定量法检测PGC1α和过氧化物歧化酶2(SOD2)mRNA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PGC1α蛋白表达。结果棕榈酸酯处理组细胞TG含量为(16.92±1.43)mg/g protein,显著高于CAPE联合棕榈酸酯处理组【(10.53±0.81)mg/g protein,P<0.05】;棕榈酸酯处理组细胞上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17.6±3.72)pg/ml和(67.9±2.7)pg/ml,均显著高于CAPE联合棕榈酸酯处理组【分别为(74.88±3.37)pg/ml和(53.94±2.39)pg/ml,P<0.05】;棕榈酸酯处理组线粒体ROS水平为(1.7±0.06),显著高于CAPE联合棕榈酸酯处理组【(1.36±0.04),P<0.05】;CAPE联合棕榈酸酯处理组SOD2和PGC1αmRNA水平分别为(0.76±0.03)和(0.73±0.04),显著高于棕榈酸酯处理组【(0.55±0.05)和(0.57±0.03),P<0.05】;CAPE联合棕榈酸酯处理组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棕榈酸酯处理组;在敲除PGC1α后,CAPE联合棕榈酸酯处理组细胞TG含量为(23.73±1.95)mg/g protein,与棕榈酸酯处理组的(25.86±1.02)mg/g protein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28.33±4.41)pg/ml和(80.33±3.76)pg/ml,与棕榈酸酯处理组的(145.78±5.79)pg/ml和(87.23±4.85)pg/m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线粒体ROS水平为(1.83±0.25),与棕榈酸酯处理组的(2.05±0.1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上调PGC1α信号通路,CAPE对棕榈酸酯诱导的肝脏L02细胞脂毒性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
李亚萍翟嵩王媛邓江吴凤萍王沐淇贾晓黎李梅党双锁
关键词:L02细胞脂毒性体外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7年
免疫耐受是T及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不应答或负应答表现。按形成时期的不同,免疫耐受可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HBV感染后机体对HBV免疫耐受是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简要介绍了HBe Ag、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缺陷、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低应答、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HBV基因型及基因组的变异、宿主基因多态性在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吴凤萍党双锁
关键词:免疫耐受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年血清HBV DNA和HBsAg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3年HBV DNA和HBsAg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TDF治疗≥3年157例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基线HBeAg水平分为HBeAg阳性组(n=73)和HBeAg阴性组(n=84)。收集患者在治疗基线、1年、2年、3年时的血清HBV DNA定量、HBsAg定量资料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先进行对数转换,组内或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TDF治疗第1年和2年时HBeAg阳性患者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低于HBeAg阴性患者(第1年:65.8%vs 81.0%,χ^(2)=4.676,P<0.05;第2年:87.7%vs98.8%,P<0.05),TDF治疗3年两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3%vs 100%,P>0.05)。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基线HBsAg水平分别为10633.6(2084.8~24005.7)IU/mL和1402.8(311.0~2863.5)IU/mL,经过TDF治疗3年后HBsAg水平分别降至1534.9(912.7~5885.9)IU/mL和677.8(119.4~1974.8)IU/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56,P<0.001)。HBeAg阳性患者第1年中位HBsAg下降值[1856.5(158.4~12103.1)IU/mL]显著高于第2年[879.8(130.5~2382.5)IU/mL]和第3年[479.9(95.0~1662.4)IU/mL](F=10.972,P<0.001),HBeAg阴性患者HBsAg下降速度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3,P>0.05)。此外,TDF治疗3年,59.2%的患者达到HBsAg<1500 IU/mL,HBsAg转阴率为1.3%。结论TDF治疗3年,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定量全部转阴,而HBeAg阳性患者中97.3%实现HBV DNA转阴,仍然有2.7%的患者病毒定量可测及。HBsAg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均不断下降,且HBeAg阳性患者HBsAg水平下降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特点。单用TDF治疗3年,59.2%的患者达到HBsAg<1500 IU/mL。
鲁瑞党双锁刘怡欣王怡恺刘晨瑞李亚萍吴凤萍李梅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DAA药物相互作用导致面部和双下肢水肿1例
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治疗药物的研发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DAAs)能够获得90%以上的持续病毒应答(susta...
李亚萍杨颖张欣贾晓黎王文俊李梅吴凤萍党双锁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相互作用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