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 作品数:5 被引量:22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江苏省卫生厅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江苏省启东市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肝癌及核心启动子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对江苏省启东市肝癌高发区的HBV流行株进行基因型别鉴定,并分析其与肝癌的相关性. 方法自启东市肝癌高发区的182份血清标本中抽提HBV DNA,以PCR方法扩增HBV全基因或X基因,测序后与基因库中已知基因型的参照序列共同构建基因进化树,根据序列在进化树中的位置进行型别鉴定.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对包含24例HBV携带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3例肝癌患者在内的48例患者的血清HBV全基因测序结果显示,44例(91.7%)为C2基因型,4例(8.3%)为B2基因型,未见A、D、E、F、G、H等型别,也未见B/C重组病毒.以X基因测序方法对182例患者血清标本的鉴定结果显示,C2和B2型分别占92.9%(169例)和5.5%(10例),另有1.6%(3例)为B2/C2混合感染.启东地区C基因型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邻近上海地区的78.9%(χ2=12.252,P〈0.01).在81例肝癌和77例肝炎患者中,B、C基因型HBV的分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启动子区T1762/A1764联合突变在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为70.3%,明显高于B基因型中的30.8%(P〈0.05);T1766和A1768突变则仅见于C基因型病毒中. 结论启东地区HBV感染以C2基因型为主,但其与肝癌的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性.C基因型中较易出现核心启动子突变. 金晏 朱宇 陈陶阳 郭霞 张菁 王金兵 陈伟忠 钱耕荪 屠红关键词:基因型 突变 腺苷酸激酶家族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腺苷酸激酶(AK)家族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特征。方法:收集弱精子症患者和正常男性(对照组)精子样本各30例,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AK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目标AK组织定位,并检测其与精子运动能力的关系。结果:RT-PCR显示,AK家族中AK1-AK9在精子中均有表达,且AK1、AK6和AK7的表达在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显著低于对照组。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AK1、AK6和AK7蛋白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降低。在睾丸中AK1和AK7广泛表达于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的细胞质中,AK6表达于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的细胞核中。在精子中,AK1和AK7蛋白定位于精子鞭毛部,AK6定位于精子头部。抗体阻断实验显示,AK1、AK6或AK7抗体单独与精子共孵育对精子活动率和前向运动无显著影响,3种抗体一起与精子共孵育后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降低精子活动率[(80.5±2.4)%vs(87.6±3.3)%,P<0.05]和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60.6±3.6)%vs(70.2±2.3)%,P<0.05]。结论:AK1、AK6和AK7 mRNA及蛋白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下调可能与精子活力下降有密切联系。 王瀚枢 朱宇 孙斐关键词:腺苷酸激酶 弱精子症 精子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氨基端变异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氨基端1~90位氨基酸(amino acid,AA)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48例肝癌组织、159例肝癌和144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X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通过病例-对照研究HBx变异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HBx氨基端变异集中于1~49 AA区域,突变率为4.1%;50~90 AA为保守区,突变率仅为0.46%。血清检测结果显示,HBx氨基端突变在肝癌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肝炎患者(2.2%vs1.8%,P<0.05);HBx第36位Ala/Thr/Pro→Ser的突变,在肝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1%,显著高于肝炎患者中的2.1%[P<0.01,比数比(odds ratio,OR)=5.259,95%可信区间为1.499~18.444)]。A/T/P36S突变仅发生于C基因型病毒。结论:HBx氨基端突变的累积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HBx A/T/P36S突变能增加C基因型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度。 白鑫 朱宇 金晏 蔡小锦 郭霞 钱耕荪 陈陶阳 张菁 王金兵 屠红关键词:突变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病毒全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中乙肝病毒(HBV)全基因变异状况。方法用PCR方法对启东地区11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母亲配对血清及6例疫苗接种成功儿童的“大三阳”母亲血清扩增HBV全长基因,克隆测序后以Clustal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病毒载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结果疫苗阻断失败和成功儿童的母亲HBV平均滴度分别为(1.2×10^7±3.1×10^6)copies/ml和(1.6×10^7±8.8×10^6)copies/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1例HBVDNA阳性的儿童中,4例(36.4%)有HBsAg“a”决定簇的氨基酸改变,表现为T125A、1126T、Q129H、M133V、D144V和G145A等6种不同突变形式,但母亲中HBsAg“a”决定簇均为野生型。疫苗接种失败的儿童中HBV preS1、preS2、S、X、preC/C和P基因的平均突变率分别为0.38%、0.22%、0.27%、0.17%、0.11%和0.11%。preS1区nt2999—3157、S区nt529-677、C区nt1955—2016和P区nt923.1001、nt2489-2602为病毒基因组中最易发生突变的区域。结论经主动和被动免疫后,儿童体内HBV突变可发生于所有开放阅读框架内。除S基因外,preS和P基因的突变可能也与免疫逃逸有关。 陈陶阳 金晏 朱宇 倪正平 郭霞 施平凡 陆建华 朱源荣 钱耕荪 屠红关键词:乙肝病毒 免疫接种 反向杂交检测肝癌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突变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与目的: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前C区G1896A和G1899A突变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建立简单、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检测HBV前C区突变的反向杂交方法,并应用于检测江苏省启东地区HBV DNA前C区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设计并合成HBV DNA前C区1896和1899位点的特异性探针,通过优化条件建立特异、敏感的杂交体系,并与直接测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启东100例肝癌和100例慢性HBV携带者(对照组),分析HBV DNA前C区突变与肝癌的关系。结果:反向杂交对血清样本的最低检测下限为HBV DNA 103 copy/mL,检测混合感染时比直接测序更占优势,混合株中10%以上的突变株均可被检测。启东地区HBV DNA前C区G1899A突变与肝癌高发具有相关性(P=0.000, OR=4.846, 95%CI:2.240~10.485),而G1896A突变未见其相关性。结论:反向杂交检测HBV DNA前C区突变方便、快速、准确,可有效监控肝癌的发生,适合临床大规模推广应用。 赵芝梅 朱宇 吴燕 樊春笋 陈陶阳 甘愉 屠红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前C区 反向杂交 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