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 作品数:9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河北省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比较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3至2016-09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做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组(镜像疗法组,43例)和综合康复治疗组(综合康复组,43例),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MBI评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Brunnstrom分级以及FAC分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治疗后FMA评分(23.46±5.09)、MBI评分(46.97±6.77)显著高于综合康复组FMA评分(18.77±4.17)、MBI评分(39.87±5.52)(P<0.05)。镜像疗法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9.81±2.31)显著低于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18.97±3.56)(P<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Brunnstrom分级和FAC分级显著优于综合康复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蒋苹王海燕赵志军李小丽
-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
-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随访研究及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 杨轶楠刘洪雁苏玉萍郝永红徐文玉苏祎刘新尹端端王海燕李阔
-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脑卒中可造成多种功能障碍,认知障碍为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之一。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指急性脑卒中导致的各种程度和类型的认知障碍,是自轻度认知障碍至痴呆的一大类综合...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
- 丹红注射液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伴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均予常规康复疗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丹红注射液肌肉注射(2~4mL/次,2次/d),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再予镜像疗法。治疗4周后,专人采用盲法评定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显著升高(P<0.01),股四头肌、腘绳肌手法测试(MMT)分级标准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显著升高(P<0.01),步长、步频、步速显著升高(P<0.01),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步行能力分级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BBS、MBI评分显著较高(P<0.01),股四头肌、腘绳肌MMT分级标准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显著较高(P<0.01),步长、步频、步速显著较高(P<0.01),FAC步行能力分级显著较高(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镜像疗有助于脑卒中偏瘫伴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
- 王海燕赵志军蒋苹
- 关键词:脑卒中丹红注射液
- 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6
- 2017年
-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住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8例,按照康复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共坚持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分别评定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平衡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同时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状况,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以及病例脱落现象。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两组TGA、FAC、Fugl-Meyer平衡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8周后,两组上述指标高于治疗4周后(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病例脱落现象,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确切,有利于恢复平衡功能,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 王海燕赵志军蒋苹杨红霞
-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和8周时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和下肢FAC分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各时点FMA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8周FAC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结合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
- 蒋苹王海燕赵志军李小丽
- 关键词:脑卒中
- 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8例老年AIS病人为AIS组,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分为神经功能轻度缺损组(n=28)、中度缺损组(n=29)、重度缺损组(n=41),6个月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n=38)和预后良好组(n=60);另选取同期45例老年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TREM-1、IL-6、TNF-α、S100B蛋白水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AIS病人血清sTREM-1与IL-6、TNF-α、S100B、NIHSS和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S组血清sTREM-1、IL-6、TNF-α、S100B水平均升高(P<0.01)。轻、中、重度缺损组血清sTREM-1、IL-6、TNF-α、S100B水平依次升高(P均<0.01)。AIS病人血清sTREM-1水平与IL-6、TNF-α、S100B、NIHSS、mRS呈正相关(r=0.764、0.816、0.823、0.733、0.626,P均<0.01)。预后不良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LDL-C、sTREM-1、IL-6、TNF-α、S100B水平和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OR=1.037,95%CI:1.004~1.071)、TNF-α(OR=1.046,95%CI:1.018~1.074)、S100B(OR=1.139,95%CI:1.035~1.254)、NIHSS评分(OR=1.347,95%CI:1.085~1.674)、sTREM-1(OR=2.172,95%CI:1.098~4.296)是老年AIS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sTREM-1预测AIS病人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6、94.74%、61.67%。结论老年AIS病人血清sTREM-1水平升高,且与AIS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 林巧茂李阔项宁王海燕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神经炎症
- 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3年
-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试验组在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早期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需具备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重、站立平衡>3级、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的3个条件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FAC、BBS、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训练后2个月比较,试验组发病后1年FAC、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FAC、BBS、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患者,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有效提高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尤其远期康复疗效更显著。
- 徐文玉丁泉涌苏玉萍刘新王海燕林巧茂
- 关键词:偏瘫肌张力康复
- 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评价1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步行能力均有提高(均P<0.01),其中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 徐文玉苏玉萍苏祎刘新王海燕文琦
-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研究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连续治疗8周。运用徒手肌力量表(MMT)、简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简易平衡评定系统mini-BESTest,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MMT、FMA和mini-BESTe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下肢功能评定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 王海燕赵志军蒋苹黎蕊
-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