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华
-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究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红蓝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外科手术,观察组予以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血细胞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血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外科手术相比,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创伤性脾破裂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细胞指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唐新员彭辉徐思华吴长华陈建忠
- 关键词:创伤性脾破裂手术时间血细胞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50例临床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采用常规肝胆外科取石术方法,B组采用ERCP取石术方法,比较两组黄疸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情况、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B组黄疸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住院时间为(8.43±3.62)d,明显低于A组的24.00%和(15.68±5.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在确保取石成功率的同时,可有效促进黄疸恢复,缓解腹痛,且并发症少。
- 聂乐乐姚晨曾伟徐思华叶淼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结石手术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0例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分为观察组(出现血液高凝状态,n=32)和对照组(未出现血液高凝状态,n=4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术前收缩压、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一步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脂血症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史(β=6.96,OR=1.06,95%CI=0.52~2.17)、术前收缩压水平≥128 mmHg(β=3.06,OR=1.28,95%CI=0.95~2.18)、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82 mmol/L(β=2.78,OR=1.38,95%CI=0.63~1.79)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形成与术前收缩压、高脂血症史、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术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指标密切相关,需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发生风险。
- 徐思华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液高凝状态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影响因素
- 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5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阑尾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阑尾切除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小切口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患者,具有创伤小、切口小、恢复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徐思华
- 关键词:阑尾炎小切口手术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