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继伟

作品数:37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百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历史地理
  • 10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篇抗战
  • 14篇公路
  • 11篇史迪威
  • 11篇史迪威公路
  • 9篇战时
  • 8篇抗战时期
  • 5篇历史作用
  • 5篇二战
  • 4篇二战期间
  • 3篇滇缅战场
  • 3篇战场
  • 3篇战争
  • 3篇全面抗战
  • 3篇物资运输
  • 3篇国民政府
  • 2篇战史
  • 2篇照片
  • 2篇中国战场
  • 2篇申遗
  • 2篇世界反法西斯...

机构

  • 30篇兴义民族师范...
  • 5篇百色学院

作者

  • 35篇韩继伟
  • 4篇张任之
  • 1篇陈金环

传媒

  • 8篇兴义民族师范...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黔西南民族师...
  • 2篇贵阳市委党校...
  • 2篇新远见
  • 2篇西安外事学院...
  • 2篇抗战文化研究
  • 1篇改革与战略
  • 1篇丝绸之路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云南档案
  • 1篇云南电大学报
  • 1篇重庆社会主义...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广西教育学院...
  • 1篇中共贵州省委...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3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二战”期间美国军事援华物资运输视角解读史迪威公路“24道拐”
2012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海路交通很快被日军阻断,国际援华战略物资主要依赖西南陆路交通进入中国,史迪威公路上的"24道拐"就是这个交通网络的战略枢纽和重要关节点。从物资层面上看,"24道拐"为中国抗战之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不论在滇缅公路运输期间、"驼峰"航线运输时期,还是中印公路运输阶段,"24道拐"无疑都是必经路段和重要关隘;从精神层面看,"24道拐"不但象征着抗战历程的艰难曲折,也象征着中美关系过程中的迂回曲折。"24道拐"既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和文化地标,也是中美联合抗日的重要历史见证,又是"二战"反法西斯过程中美国军事援华物资运输的的重要体现,对夺取中国抗战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继伟
关键词:史迪威公路抗战时期
重开史迪威公路的战略意义
2011年
"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又称中印公路,被誉为"远东抗战生命线",为中国抗战和世界远东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二战"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条辉煌一时的战略公路大部分处于废弃状态,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缅甸政府宣布对外开放,这才为史迪威公路的重开创造了条件。目前,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看,重开这一积淀着悠久历史的通道,变生命线为经济线,不论对中国西南地区来说,还是对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韩继伟
关键词:史迪威公路经贸合作
国民政府战时西南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设置与变迁述评
2012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南交通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为尽可能组织和动员有限交通重要性运输资源满足战事需求,国民政府设置了若干有关西南公路的战时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但由于诸多原因,其运输管理机构一直处于变动状态,给当时的战时西南交通运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不健全的运输管理体制也是抗战时期非常背景下国民政府的一种无奈选择。
韩继伟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从抗战时期滇缅公路运输的三个阶段看中英美日等国际关系被引量:7
2012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日本封锁中国沿海港口以及封闭滇越铁路的情势之下,抗战初期新筑成的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陆上唯一的国际交通线。由于相关国家对滇缅公路所采取的不同立场和相异态度,滇缅公路的运输前后经历了不同的三个阶段。作为抗战全局层面上的一个焦点,滇缅公路反映了当时异常复杂的国际关系。
韩继伟
关键词: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物资运输
国民政府战时西南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设置与变迁述评
2012年
一.两次内阁改组:强力攻关推进改革 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沿海工厂学校纷纷内迁和抗日支前军运的繁忙.大后方的交通运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并设置相应管理机构是当时国民政府保证军运畅通无阻.坚持长期抗战的唯一选择。正如交通部长张嘉所说:”交通的重要性.随着军事的发展,而益加增进;几使一般人相信,
韩继伟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国民政府战时全面抗战
鲜为人知的战时桂越国际交通运输线被引量:1
2016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西南重庆,为保证前方之军需和后方之稳定,开辟国际交通以获取境外必要的物资补给是当时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一般为人熟知的抗战生命线是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而桂越国际交通线虽然在抗战前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却鲜为人知,曾隶属桂越国际交通新线的河岳国际公路更为后人所遗忘。其实,桂越国际公路与河岳国际公路在抗战时期起到了"抗战输血管"和精神桥梁的作用,发挥了对外贸易通道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抗战生命线。
韩继伟
关键词: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国际援华运输线路变迁述评被引量:8
2012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西南。为保证前线之军需和稳定大后方之经济,开辟和保持国际运输线路,从国外获取必须的物资补给,是当时极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随着战争形势与国际关系的变化,国民政府国际运输线路也不断地进行变更。保持国际运输线路的通畅,打破日军的国际交通战略封锁,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战略任务之一;同时,也符合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盟战略,在我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韩继伟
关键词:全面抗战国民政府
史迪威公路与战时美援物资运输被引量:4
2012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海路交通很快被日军阻断,国际援华战略物资主要依赖西南陆路交通进入中国,史迪威公路上的"24道拐"就是这个交通网络的战略枢纽和重要关节点。从物资层面看,"24道拐"为中国抗战之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不论在滇缅公路运输期间、"驼峰"航线运输时期,还是中印公路运输阶段,"24道拐"无疑都是必经路段和重要关隘;从精神层面看,"24道拐"不但象征着抗战历程的艰难曲折,也象征着中美关系过程中的迂回曲折。"24道拐"既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和文化地标,也是中美联合抗日的重要历史见证,又是"二战"反法西斯过程中美国军事援华物资运输的的重要体现,对夺取中国抗战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继伟
关键词:史迪威公路抗战时期
“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形成及作用被引量:12
2013年
诞生于民国时期的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旋于晴隆山和磨盘山之间,古称"鸦关"或"半关",明清时期就是滇黔古驿道上的战略要隘,抗战之前滇黔公路上的一大险途,抗战时期的"二十四道拐"则成为西南国际交通运输线上的一大重要节点和粉碎日寇军事封锁的战略拐点。不论在滇缅公路运输时期、"驼峰航线"运输时期,还是中印公路运输时期,"二十四道拐"均承担着国际军事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是名副其实的中缅印国际交通大动脉的经典路段,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和历史见证,被誉为"亚洲战争图腾"和"抗战文化地标",它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一篇气势恢宏的军事杰作,又是中华民族抗日御侮史上一座光辉千秋的丰碑,在中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韩继伟
关键词:中国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运输历史作用
贵州公路运输在抗战中的“转接”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西南大后方重要屏障的贵州,抗战之前就已成为西南陆路交通中心,其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贵州公路一直承担着国际援华战略物资运输的重任,扮演着向大后方及抗战前线运输军需民用物资"转接"作用的角色,成为连接抗战大后方、抗日前线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及中印公路等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桥梁和战略纽带。
韩继伟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全面抗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