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宗莲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2篇电子电信

主题

  • 7篇肺栓塞
  • 4篇蛋白
  • 4篇蛋白原
  • 4篇凝血
  • 4篇凝血纤溶
  • 4篇纤溶
  • 4篇纤维蛋白
  • 4篇纤维蛋白原
  • 4篇纤维蛋白原降...
  • 4篇降解
  • 3篇聚体
  • 3篇二聚体
  • 3篇D-二聚体
  • 2篇血栓
  • 2篇血小板
  • 2篇凝血纤溶系统
  • 2篇细胞
  • 2篇纤溶系统
  • 2篇计数
  • 2篇肺疾病

机构

  • 9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钦州市第一人...
  • 2篇河池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冯宗莲
  • 6篇秦志强
  • 5篇陈桂荣
  • 4篇冯广弘
  • 4篇梁秋妹
  • 2篇刘学冠
  • 2篇许承琼
  • 1篇刘航
  • 1篇蓝娇
  • 1篇蒋玲玉
  • 1篇韦彩周
  • 1篇王毅
  • 1篇覃雪军

传媒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肺栓塞患者炎症指标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研究肺栓塞(PE)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经CT肺动脉造影首次确诊的PE患者。治疗前24h内和治疗后第14天检测血清WBC、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PLR和IL-6水平,探讨上述炎症指标治疗前后与PAOI及其变化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例PE患者。治疗前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IL-6水平均与PAOI呈正相关性(r=0394、0430、0417、0547,P值均<005);治疗后IL-6水平与PAOI呈正相关性(r=0498,P=0000)。治疗前后PAOI变化率与治疗前NLR呈负相关性(r=-0352,P=0015),与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性(r=0335,P=0021)。结论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IL-6均与PAOI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IL-6水平与PAOI相关性较高,可较好反应PE患者血栓栓塞严重程度。NLR越低,淋巴细胞计数越高,血栓溶解效果越显著,对于预测血栓溶解程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周怀海秦志强覃少佳刘学冠陈桂荣冯广弘冯宗莲梁秋妹
关键词:肺栓塞白细胞白细胞介素6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变化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治疗后14d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规律及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4家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PE患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于治疗前24h内和治疗后14d行CT肺动脉造影(CTPA),以Mastora评分计算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评估血栓负荷。治疗前及治疗后1、2、3、5、7和14d测定血浆Fib、D-二聚体和FDP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与PAOI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2例PE患者。PE患者Fib于治疗3d达峰值(g/L:4.24±1.45比3.83±1.56),随后逐渐下降,与二次方曲线模型拟合度最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5);D-二聚体和FDP治疗后持续下降,治疗后14d达最低[D-二聚体(mg/L):1.58±1.38比8.84±6.35,FDP(mg/L):4.23±3.63比23.41±16.54],与三次方曲线模型拟合度最高(F值分别为32.190和34.326,均P=0.000)。治疗前和治疗后14dPAOI变化量[(18.77±14.22)%]与Fib变化量[(1.20±0.93)g/L]无相关性(r值为-0.194,P=0.219),与D-二聚体变化量[(7.29±7.10)mg/L]和FDP变化量[(19.29±18.67)mg/L]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6和0.460,P分别为0.020和0.002)。结论PE治疗后D-二聚体和FDP水平持续下降提示血栓溶解。
冯宗莲秦志强许承琼覃少佳梁世廉陈桂荣刘航王毅周怀海梁秋妹
关键词:肺栓塞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肺栓塞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研究急性肺栓塞(PE)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与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01~2016-03四家医院呼吸科经 CTPA 确诊的急性 PE 患者。采用 Mastora 评分评估PAOI。于治疗前24 h内和治疗后第14天采血检测PLT、FIB、D-D和FDP水平及行CTPA检查评估PAOI,分析这些指标在治疗前后与PAOI的关系。结果四家医院共纳入42例急性PE患者。治疗前 PAOI 与 PLT 水平呈负相关性(r=-0.474,P=0.020),与 D-D 和 FDP 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 分别为0.535、0.392,P 分别为0.000、0.010),与 FIB 水平无相关性。治疗后第14天 PAOI 与 D-D 和FDP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34、0.481,P分别为0.000、0.001),与PLT和FIB水平均无相关性。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 PAOI 变化量与 PLT、D-D 和 FDP 变化量均具有相关性(r 分别为0.399、0.556、0.460,P 分别为0.009、0.020、0.002),与 FIB 变化量无相关性。结论 PLT、D-D 和FDP水平与PAOI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D-D水平与PAOI相关性较高,对于预测急性PE患者的肺血栓栓子溶解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冯宗莲秦志强覃少佳许承琼梁世廉陈桂荣冯广弘周怀海梁秋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Th17细胞表达水平与肺功能及6MWT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AECOPD患者外周血和BALF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IL-17表达与肺功能及6MWT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AECOPD患者38名为实验组A组,其中12名申请BAL.选取12名门诊咳嗽患者为对照组B组.流式...
李凤献银维谋冯宗莲蓝娇覃雪军
关键词:COPDTH17细胞IL-17肺泡灌洗液
肺栓塞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的关系
目的 研究肺栓塞(PE)患者治疗前后血PLT、FIB、D-D和FDP水平与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4家医院呼吸科经CTPA确诊的PE患者.采用Mastora评分评估...
冯宗莲秦志强覃少佳许承琼梁世廉陈桂荣冯广弘周怀海梁秋妹
关键词:肺栓塞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2004—2013年广西地区肺真菌病病原学和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肺真菌病的病原学、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以期提高肺真菌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201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89例肺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设计肺真菌病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原学、基础疾病、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89例肺真菌病患者致病菌构成中,以曲霉〔37例(41.6%)〕和隐球菌〔32例(36.0%)〕常见,其他包括假丝酵母菌〔6例(6.7%)〕、诺卡菌〔5例(5.6%)〕、马尔尼菲青霉菌〔5例(5.6%)〕、毛霉〔3例(3.4%)〕和肺孢子菌〔1例(1.1%)〕。56例(62.9%)患者存在基础疾病,以肺部疾病41例(46.1%)为主;11例(12.4%)患者存在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62例(69.7%)〕、咳痰〔59例(66.3%)〕、发热〔14例(15.7%)〕、咯血〔13例(14.6%)〕、胸痛〔9例(10.1%)〕、呼吸困难〔9例(10.1%)〕。肺部体征包括湿啰音30例(33.7%)、干啰音19例(21.4%)和哮鸣音6例(6.7%)。结论肺曲霉病和肺隐球菌病是最常见的肺真菌病;多数患者具有基础疾病或高危因素,其中以肺部疾病为主;临床表现为常见呼吸道症状,未见明显特异性。
蒋玲玉秦志强段世焕冯广弘陈桂荣韦彩周冯宗莲
关键词:肺曲霉病隐球菌属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研究PE患者治疗前和溶栓或抗凝治疗后14天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
冯宗莲秦志强许承琼覃少佳梁世廉陈桂荣刘航王毅
关键词:肺栓塞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炎症指标变化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PE患者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PLR和血清IL-6水平治疗后14d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栓近期溶解效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06-2017-02三家医院呼吸内科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首次确诊的PE患者,Mastora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于治疗前24h内及治疗后第1、3、7和14天检测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PLR,于治疗前24h内和治疗后第14天检测血清IL-6水平,描述上述炎症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PAOI变化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例PE患者,WBC计数、中粒细胞计数治疗后持续下降,变化规律均符合二次方曲线模型(F分别为0.089、0.414,P均为0.000),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2.149、25.118,P均为0.000);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第1-3天上升,第3-7天平稳,第7-14天上升,变化规律符合二次方曲线模型(F=0.860,P=0.002),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11,P=0.004);NLR治疗后持续下降,变化规律符合三次方曲线模型(F=0.000,P=0.000),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43,P=0.000);PLR治疗后第1-3天下降,第3-7天上升,第7-14天平稳,变化规律不符合曲线模型,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患者治疗后IL-6水平较前明显下降[(6.25±7.45)pg/mL vs.(25.14±25.97)pg/mL,P=0.000]。PE患者治疗前后PAOI变化率与治疗前NLR呈负相关(r=-0.352,P=0.015),与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35,P=0.021)。结论PE治疗后NLR持续下降,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上升,提示PE炎症反应减弱,血栓溶解吸收。治疗前NLR、淋巴细胞计数与PAOI变化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反映PE患者的近期血栓溶解效果。
周怀海秦志强覃少佳刘学冠陈桂荣冯广弘冯宗莲梁秋妹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血栓负荷在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继心肌梗死和中风后的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疾病[1],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医学领域和学术研究热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PE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且国内PE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2],可能与肺通气灌注扫描、CT肺血管造影等诊断技术水平提高有关。PE主要是通过来源于下肢深静脉的栓子机械阻塞肺动脉及神经体液等因素介导其病情的发生发展。
冯宗莲秦志强
关键词:肺栓塞血栓负荷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