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青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体会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AMI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理类型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及动脉血栓形成。不同AMI内科合并症及临床表现存在差别。65例中,25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40例接受介入治疗;54例获得症状缓解,3例出现短肠综合征,3例自动出院,5例在院期间死亡。动脉栓塞、动脉夹层组开放和腔内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栓形成组中腔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92.9%vs 40.0%,P=0.0128)。介入手术相比较开放手术而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结论内科合并症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AMI类型。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手术均为有效治疗方式,对于发病时间<24h、无腹膜炎体征、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 邱明科侯欣李飞飞欧敬民代玉鑫王书青汪洋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手术方式
- 低分子肝素对胃癌原代细胞增殖及SDF-1表达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胃癌原代培养细胞增殖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胃低分化腺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制成原代细胞后分为:①胃癌细胞组(A组),②胃癌细胞+低分子肝素(LMWH)组(B组),③胃黏膜细胞组(C组),④胃黏膜细胞+LMWH组(D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状况,RT-PCR检测各组细胞SDF-1mRNA的表达量并比较。[结果]B组细胞增殖显著低于A组,同时细胞凋亡率增加,G0和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而S期比例则显著减低,G2和M期无显著差异;D组细胞数量和细胞凋亡率、G0和G1期、S和G2和M期的比例与C组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SDF-1mRNA表达水平下降,而D组SDF-1mRNA表达水平与C组无明显差异。[结论]LMWH可显著抑制胃癌原代细胞的增殖和增加细胞的凋亡率,影响细胞周期,同时可降低细胞SDF-1表达。
- 潘畅王书青邱明科漆先琴欧敬民沈军
- 关键词:肿瘤细胞细胞增殖趋化因子CXCL12
- 丹参多酚盐对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盐对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丹参多酚盐组,每组6只,颈动脉内膜损伤术后14 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并取颈动脉切片作病理形态学观察内膜增生情况,测量血管新生内膜厚度(IT)、中膜厚度(MT)并计算IT/MT值,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各组管壁LOX-1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14 d可见血管内膜增生,管腔狭窄;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管壁LOX-1m 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上升,抗炎因子IL-10、TGF-β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手术组比较,丹参多酚盐组内膜增生显著减低,血清IL-6、TNF-α水平下降,IL-10、TGF-β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壁LOX-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丹参多酚盐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颈动脉IT、MT和IT/MT,血清中IL-6、IL-10、TNF-α和TGF-β水平,管壁LOX-1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丹参多酚盐能有效抑制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的增生,抑制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增生内膜LOX-1表达有关。
- 王书青邱明科代玉鑫潘畅汪洋欧敬民
- 关键词:内膜增生炎症因子LOX-1
- 一种新型呼吸面罩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呼吸面罩结构,包括:主体机构和按压辅助机构;其中,主体机构包括罩体,罩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氧管连接口,罩体的外部固定安装有固定环,罩体的外部连通有排气管,通过在呼吸面罩的正面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便于施...
- 代玉鑫王书青汪洋邱明科欧敬民陶静茹
- 介入综合治疗在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评价介入综合治疗在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介入综合治疗的79例围术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50例;年龄范围28~80岁,年龄为(55.7±13.6)岁。所有患者均行介入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大腿、小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比较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1年时静脉通畅评分、深静脉通畅率。观察介入综合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根据Villalta评分判断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前患肢与健肢大腿、小腿周径差分别为(5.85±1.27)、(4.62±1.23)cm,显著大于治疗后的(1.35±0.73)、(1.22±0.61)cm(P值均<0.01)。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75.08±16.34)%、(70.64±17.45)%。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1年时的深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3.46±2.12)、(3.13±2.00)、(3.12±2.56)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3.65±2.81)分(P值均<0.01)。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1年时的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3.78±15.9)%、(76.32±15.72)%、(77.07±18.01)%。随访6个月、随访1年时的Villalta评分分别为(2.65±2.33)、(3.13±2.79)分。治疗中有11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3.92%(11/79)。7例患者出现PTS症状,发生率为8.86%(7/79),但无重症PTS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有血栓复发9例(11.39%,9/79),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在评估病情和严密监测患者术后病情变化的前提下,以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为主的介入综合治疗围术期DVT的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在临床广泛运用。
- 邱明科欧敬民代玉鑫王书青汪洋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术期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 治疗性血管新生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在外周动脉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公认的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有开放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但因患者年龄多较大,且常合并其他系统病变,故仍然有30%的患者因为手术风险拒绝手术干预而未能得到很好的救治。1999年,Isner和Asahara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并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
- 潘畅邱明科王书青汪洋欧敬民
- 关键词:治疗性血管新生血管疾病手术干预血管腔内治疗外周动脉动脉硬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