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丹
- 作品数:13 被引量:11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MRI和CT诊断及鉴别诊断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SNN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8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结果:病灶位于肝右叶39例(39/47,83.0%),肝左叶8例(8/47,17.0%);分布于肝实质边缘42例(42/47,89.4%),肝脏深部5例(5/47,10.6%);病灶最大径≤2.5cm者25例(25/47,53.2%)、>2.5cm者22例(22/47,46.8%);形态不规则29例(29/47,61.7%),呈圆形或椭圆形18例(18/47,38.3%)。MRI示所有病灶于T1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32例病灶T2WI上呈等信号-稍高信号、8例呈稍低信号。CT平扫示所有病灶内部呈稍低-低密度影,1例病灶边缘可见环形钙化。三期增强扫描显示所有病灶内部无强化,周边有薄环状延迟强化,其中18例病灶内间隔有轻度强化。结论:SNN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 邵丹丹王雪雪赵骞贾宁阳陈克敏程红岩
- 关键词: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能谱CT碘基图对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非典型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图对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与非典型肝细胞癌(AH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4年2月间经病理证实为肝癌的52例病人(ICC 24例,AHCC 28例)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能谱影像。测量ICC及AHCC 2组病灶和正常肝实质的3期碘浓度值,计算平衡期与动脉期病灶碘浓度差值(EAD)及平衡期病灶与正常肝实质碘浓度差值(LNDE),并对测量和计算结果分别进行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ICC的3期碘浓度值明显高于AHCC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C的EAD值及LNDE值明显高于AHCC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示平衡期碘浓度值、EAD和LNDE鉴别ICC和A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92.9%,62.5%、89.2%,95.8%、82.1%。结论能谱CT碘定量测定能够定量评价ICC的强化特点,平衡期的碘定量分析在ICC与AHCC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 李妍卓蔡权宇贾宁阳陈栋龙行安邵丹丹俞莺程红岩
- 关键词:能谱成像肝内胆管细胞癌
- 心率对16层CT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45例(39例女性,106例男性,平均年龄55.07±11.17岁)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后重建期相应用40%~90%,间隔为5%。冠状动脉的血管分段按AHA的15段分类法进行。对每例患者的2mm以上的血管段进行分析。结果:受检患者平均心率为(65.34±5.62)bpm,图像质量等于及优于2级冠脉节段1341支(冠脉节段共1755支)。患者根据心率分为三组,图像质量评分随着心率升高而下降,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心率越高,图像质量越差,该趋势有统计学意义(r=0.583,P<0.001)。并且根据相关方程可以得出:心率应控制在64.6bpm以内可获得能用于诊断的冠脉造影图像。结论:多层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受心率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心率控制在64.6bpm以内可获得能用于诊断的冠脉造影图像。
- 邵丹丹林晓珠刘燕董海鹏凌华威陈克敏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心率图像质量
-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析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观察及分析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MRI表现,结合其病理学基础及相关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行上腹部MRI三期增强扫描的PHA患者图像,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结果:13例中8例为单发肿块型,2例为多发结节型,3例为巨块结节混合型。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早期病灶内呈斑片状及不规则片状不均匀强化,晚期呈进行性填充式强化。延迟期病灶内见不规则斑片状无强化区域。少数病灶延迟期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边缘可见"刀切征"和"假包膜征"。结论:PHA的MRI表现为块状及结节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渐进性充填,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较大病灶内伴出血及坏死,通过上述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 李妍卓蔡权宇贾宁阳陈栋邵丹丹陆伦程红岩
-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肉瘤病理学
- MRI不同序列组合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比较MRI不同序列组合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12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MRI,包括:T2WI、T1WI、DWI及DCE-MRI序列,不同序列组合对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术前分期进行评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并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序列组合对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评估的准确度。结果:常规T2WI+T1WI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度为88.3%,DCE+T2WI为97.7%,DWI+T2WI为95.3%,DCE+T2WI诊断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度要高于DWI+T2WI和T2WI+T1WI,其中DCE+T2WI与T2WI+T1WI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WI+T1WI判断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度为78.1%,DCE+T2WI为91.4%,DWI+T2WI为93.8%,DWI+T2WI与DCE+T2WI评估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准确度要明显高于T2WI+T1W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T2WI与DCE+T2WI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具有相当的准确度,诊断效能均优于T2WI+T1WI。
- 陈丽娟潘自来徐敬慈邵丹丹苏文婷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
- 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24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0)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患者的影像资料。12例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增强扫描;有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平扫示12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cm,〈3.0cm者3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肾髓质期示7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的密度,3例病灶持续强化、于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病灶在皮质期~排泄期表现为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样瘢痕,8例有完整包膜,3例可见钙化。3例病灶于MRI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相对均匀的高信号,3例均见完整包膜。结论:RO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囊变或坏死,T2WI上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包膜,有助于同各类型肾癌鉴别。
- 毕文杰Manavendra Upadhyaya刘玉邵丹丹李卫侠谢洁林陈克敏
- 关键词:肾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 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两种碘浓度对比剂成像效果比较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07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分别予Ioversol 320(Ioversol 320组,n=55)和Iohexol 350(Iohexol 350组,n=52),以4.0 mL/s团注速率进行成像,以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重建。分别测定各个感兴趣区增强后的CT值。按美国心脏学会的15段分类法对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分段,并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在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所测CT值和4支冠状动脉起始段所测平均CT值,Iohexol 350组均显著高于Ioversol 320组(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及可分析和诊断的冠脉节段比例比较,Iohexol 350组均显著优于Ioversol 320组(P<0.01)。结论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使用较高碘浓度的对比剂能够获得更佳的冠状动脉显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 邵丹丹凌华威林晓珠刘燕刘隺是陈克敏
- 关键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碘浓度
-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MR表现(40例)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N共40例,回顾性分析该病影像特征。结果:单结节病灶26例、多结节病灶14例。病灶最大径0.7~5.6cm(2.42±0.98cm),30例≤3cm、10例〉3cm;分别位于肝右叶34例、肝左叶4例、中肝叶2例,病灶分布于肝缘下35例、肝脏深部5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18例、葫芦状14例、蚯蚓状8例。T1WI示所有病灶均为低/等信号,T2WI示病灶呈稍高/等信号32例、稍低信号8例,增强后病灶实质均无强化,病灶周缘均可见薄环状强化,环壁厚0.87~3.05mm(2.09±0.52mm),14例病灶内见间隔线强化。结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多见于肝右叶肝缘下,通常最大径≤3cm,MRI增强表现为周缘薄环状强化,典型表现可以提示SNN的诊断。
- 邵丹丹王雪雪赵骞贾宁阳陈栋龙行安陆伦程红岩孙莉
- 关键词: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 能谱CT三期增强在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细胞癌中的价值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分析在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与肝细胞癌(HC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肝占位患者35例,其中FNH 14例,HCC 2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能谱模式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增强三期病灶、肝组织以及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包括:55~75keV(间隔5keV)CT值和碘浓度。分别计算三期病灶与腹主动脉、病灶与肝组织各能谱参数的比值,包括:55~75keV的病灶与腹主动脉CT值之比(LARHU)、病灶与腹主动脉碘浓度比值(LARIC)、55~75keV的病灶与肝组织CT值之比(LHRHU)、病灶与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HRIC)。对FNH和HCC两组间上述指标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除动脉期(55~65keV)LHRHU、LHRIC值外,参数单能量CT值、碘浓度、LARHU、LARIC、LHRHU、LHRIC在三期增强FNH均明显高于HCC(P<0.05)。ROC曲线分析示:联合应用定量参数门脉期60keV-LARHU、延迟期75keV-LHRHU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能够提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100%。结论:三期增强能谱CT的单能量图像及碘浓度,在鉴别FNH和HCC中具有重要价值。
- 王雪雪贾宁阳邵丹丹俞莺崔晓东徐卫国王金红
- 关键词: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能谱成像
- 64层CT研究冠脉左主干分叉角与冠脉斑块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M)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55例,所选患者均无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原始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出冠状动脉的二维和三维图像。测量冠脉LM分叉角度、分叉管壁交点至斑块中心垂直线的直线距离。研究冠脉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和LM分叉角度的相关性。结果23例左前降支(LAD)存在斑块的患者中,LM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9例左回旋支(LCX)有斑块者中,LM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作为一种潜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
- 原杰唐笑先邵丹丹陈克敏
- 关键词:多排CT粥样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