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军 作品数:8 被引量:130 H指数:6 供职机构: 襄阳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强化呼吸训练在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7 2017年 目的探讨强化呼吸训练对老年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老年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5)。对照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同时进行强化呼吸训练,1次/d,6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分级,同时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评定肺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VC、FEV1及PEF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呼吸训练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呼吸功能,随着呼吸功能的改善,吞咽功能改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方法及操作简便可行,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詹燕 江力 叶习红 肖承承 王珊珊 雷德宝 颜起文 荀雅晶 高源 翟宏宇 张雪 刘佩军关键词:吞咽障碍 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狭窄实施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80例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40例。随访两组患者主要脑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及IL-6评价体内炎症水平,检测PBMC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数目评价内皮细胞受损程度。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1、3和6个月mRS评分和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中CRP和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6个月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1周CECs数量较对照组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明显提高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具有内皮细胞保护和抗炎作用有关。 王育斌 刘佩军关键词:替罗非班 C-反应蛋白 IL-6 循环内皮细胞 丁苯酞软胶囊对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青中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青中年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每次0.2 g,tid,20 d为1个疗程,间隔10 d,共3个疗程。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比较2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评价(MMSE)量表评分、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血管侧枝循环开放率。结果:治疗后1月和3月,2组患者MMSE评分明显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MSE评分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治疗后1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和3月,2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升幅度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对照组与治疗组侧枝循环开放率分别为57.5%和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有效改善青中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诱发内源性VEGF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詹燕 刘佩军 肖承承 郭雅碧 郭伟 王红 尚芙蓉关键词:丁苯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侧枝循环 重症丘脑出血破入脑室1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5 2017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于2015年4月10日上午8时许无诱因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继之意识丧失,行头CT检查后立即以“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梗阻性脑积水”收入我院神经外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14年4月右侧基底核脑出血(出血量约20 m L)。入院查体:中度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5分;瞳孔直径右3 mm,左2.5 mm,光反射消失,双侧视乳头水肿;颈强3指;疼痛刺激后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左侧较右侧弱;肌张力尚可;左侧巴氏征(+)。 詹燕 荀雅晶 王珊珊 张雪 刘佩军关键词:重症 丘脑出血 脑室 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及康复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收治的60例脑外伤认知障碍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均接受颅脑损伤常规治疗,同时联合高压氧、康复疗法进行治疗,采用认知评定测验量表(LOT-C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障碍程度。结果 6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应变及推理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感觉能力下降、失语,分别占56.7%、46.7%、70.0%、31.7%、66.7%。双半球、右半球、左半球损伤部位患者治疗后的思维动作、视觉运动、定向、知觉等LOT-CA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右侧半球脑损伤患者治疗后的LOT-CA总分高于左侧半球脑受损、双侧半球脑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损伤部位脑外伤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确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詹燕 王珊珊 荀雅晶 翟宏宇 张雪 刘佩军关键词:脑外伤 康复疗效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29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再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复合体动度比较,2组治疗后甲状软骨前移和上移、舌骨前移和上移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詹燕 刘艳阳 王珊珊 荀雅晶 翟宏宇 张雪 刘佩军关键词:脑卒中 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不同持续时间的跑台训练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持续时间的跑台训练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人选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每组3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脑缺血模型,术后观察3d,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再根据训练时间的不同又分为7、14和28d三个亚组,每亚组10只。跑台训练的速度为10m/min,斜度0°,训练强度为每日训练30min。跑台训练各亚组分别进行7、14和28d的跑台训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仅固定于跑台训练装置,但不进行跑台训练。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尼氏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经跑台训练后,跑台训练组的逃避潜伏期[第7天(43.84±4.98)s、第14天(37.18±2.17)s、第28天(30.72±4.56)s]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逐渐缩短(P〈O.05),而其跨越平台的次数[(1.95±0.26)次、(2.05±0.13)次、(2.75±0.26)次]则逐渐增多(P〈0.05)。跑台训练组在训练第14天和第28天时的逃避潜伏期较同时间点的模型组[(48.91±8.52)s和(48.64±7.61)s]明显缩短(P〈0.05),而跨越平台次数较同时间点的模型组[(1.07±0.15)次和(1.25±0.50)次]明显增加(P〈0.05)。尼氏染色发现,假手术组仅可见少量凋亡神经元,训练第14天和第28天时,模型组大鼠的受损神经元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而跑台训练组大鼠的受损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模型组大鼠。模型组海马CAl区锥体神经元存活率在第14天亚组和第28天亚组分别为(0.55±0.05)%和(0.50±0.03)%,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0.77±0.04)%和(0.70±0.02)%]明显降低(P〈0.05);而跑台训练组的大鼠神经元存活率[(0.62±0.07)%和(0.60±O.07)%]明显高于模型 郭雅碧 刘佩军 郑彩霞 黄海龙 陆敏关键词:脑缺血 跑台训练 学习记忆 综合物理治疗对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7年 重症颅脑外伤、脑卒中、缺氧及中毒性脑病、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常并发肺部感染,急性期感染控制以敏感抗生素治疗为主,但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继发细菌耐药及二重感染,使肺部感染迁延难愈,拔管困难,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生命安全问题。胸部物理治疗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降低呼吸道阻力,促进肺部再扩张。 詹燕 王珊珊 高源 雷德宝 颜起文 翟宏宇 张雪 徐永兰 刘佩军关键词:物理治疗 气管切开术 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