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证实Petacam系统与OQASII视觉质量分析仪作为白内障客观分析仪器和帮助选择手术时机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排除角膜及眼底疾病,主觉验光后充分散瞳,接受OQASII视觉质量分析仪测量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OSI)及视觉质量指标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MTF cut-off)值。用Pentacam系统检查测量瞳孔区前皮质、核及后囊下各区域密度。分析所得各项参数结果的相关性,并构造各个区域晶体密度与最佳矫正视力、OSI及MTF cut-off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纳入患者69例共108眼。晶状体皮质及核的最大及平均密度均与最佳矫正视力、OSI及MTF cut-off值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且与OQAS所测得的OSI及MTF的相关性更大。通过分析所得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OSI是与密度相关性最大的指标,且最大密度值在各方程中占最大的影响;对于OSI和MTF,晶体核的最大密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在MTF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中,皮质的混浊也占较大的比例。结论:晶体的前后皮质及晶体核,晶体任何区域的混浊都影响着视觉质量和视力。晶体核的密度在对OSI和MTF的影响中最大,皮质次之。OQASII视觉质量分析仪可以作为混合性白内障客观分析仪器,其所测得的OSI是对晶体密度改变最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辅助诊断白内障和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工具。
目的 研究白内障术中应用角膜保护剂对术后干眼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79例(90眼)入组患者随机分为Croma角膜保护剂组、平衡盐溶液(BSS)组、国产眼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组,术前及术后1、7、30 d检查泪膜客观散射指数(OSI)、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CFS)、SchirmerⅠ 试验(SIt)、主观眼表疾病指数(OSDI).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组间OSI、SIt在术后1、7、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术后1、7、30 d BSS组OSI高于Croma组而SIt低于Croma组(P〈0.05);术后7、30 d HPMC组SIt值低于Croma组(P〈0.05).3组各指标整体变化趋势相同;3组BUT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SS组术后各时间点SIt一直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OSI变化幅度(OSI-A)明显增加(P〈0.05),术后7 d OSDI较大幅度上升(P〈0.05),术后30 d CFS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MC组术后1 d SIt及OSI-A均有明显变化(P〈0.05),而Croma组则始终变化曲线平缓,术后HPMC组与Croma组CFS和OSDI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roma角膜保护剂与国产眼用HPMC对于缓解白内障术后干眼有一定效果:术后泪液及角膜上皮的改变、主观不适较少,且Croma角膜保护剂的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