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伟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邳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药物
  • 1篇药物分类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肝
  • 1篇乙型肝炎肝硬...
  • 1篇乙型肝炎肝硬...
  • 1篇用药
  • 1篇预防药
  • 1篇预防药物
  • 1篇治疗药
  • 1篇治疗药物
  • 1篇溶栓
  • 1篇溶栓治疗
  • 1篇手术
  • 1篇切口手术
  • 1篇中药
  • 1篇中药注射
  • 1篇中药注射剂
  • 1篇中药注射剂不...

机构

  • 3篇邳州市人民医...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王伟
  • 2篇陈雅倩
  • 2篇赵元伟
  • 1篇刘荣梅
  • 1篇张艳梅
  • 1篇张传军
  • 1篇刘翠莲

传媒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药物经济...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持续改进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医院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术、白内障手术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的病历360例进行分析。结果在360例Ⅰ类切口手术中,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36例占37.78%,预防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占34.56%、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占33.82%。结论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用药情况,医院需结合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改进。
陈雅倩赵元伟王伟
关键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探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福德韦酯治疗,研究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ALT、AST、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降低,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ALT、AST、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头痛1例,皮疹1例,恶心1例,眩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发生头痛1例,皮疹0例,恶心2例,眩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通过采用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王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
1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溶栓治疗的药物分类成本与效果比较
2017年
目的通过针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所采取的不同药物治疗措施的成本-效果数据调查,分析药物成本与效果的关系以及可能呈现的规律性,尝试提供药品评价及改进治疗方案的新思路。方法通过采集样本信息并进行分类(组)整理,分析评价不同类别药物在不排除其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体现的成本—效果关系。结果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脑梗死患者在成本相近的情况下治疗效果有差异;二级预防以及在其基础上采取的不同辅助药物治疗措施均显示出治疗学意义,对于指导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药物治疗有帮助。结论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等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效果肯定;随着药物成本增加,治疗会产生一定的效果,然而继续增加成本,治疗效果提高有限;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不同类别药物成本-效果存在差异。
张传军纪祥辉刘荣梅刘翠莲陈雅倩姬长存王伟赵元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辅助治疗药物成本-效果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研究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邳州市人民医院开具的4328张中药注射剂处方为研究对象,依据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判定其中254张为不合理用药,175张出现注射后不良反应。分析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分布。结果4328张中药注射剂中254张(5.87%)为不合理用药,其中超适应证用药(34.25%)、超剂量/浓度或过快滴注(28.74%)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情况。4328张中药注射剂中175张(4.04%)出现注射后不良反应,其中皮肤及附件(27.43%)、消化系统(15.43%)、肌肉及骨髓系统(13.14%)是不良反应最常累及部位,主要表现为瘙痒、恶心呕吐、肌肉抽搐酸痛等症状。4328张中药注射剂中175张(4.04%)出现注射后不良反应,其中注射药物<30 min(40.00%)为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主要时间。结论中药注射剂使用30 min内不良反应出现率较高,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肌肉及骨髓系统等部位,临床中应规范用药,以改善疗效。
王伟张艳梅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