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
- 作品数:9 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局部血流动力学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影像技术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局部血流动力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破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低切应力促进斑块形成,高切应力诱发斑块破裂等。基于DSA、CTA及MRI获得的三维影像数据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MR相位对比法可获得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指标。综合斑块的形态、成分特征及斑块周围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可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李晓刘晓晟
-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计算流体力学
-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特征与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关系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检查和常规MRI[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评估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特征以及颅内外动脉管腔狭窄度,根据DWI上梗死灶形态对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和体积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8例(48.6%)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是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富脂质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3~8.43];在兼具富脂质核斑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区域急性脑缺血病灶体积[(15.45±8.97)ml vs(9.09±8.64)ml,P=0.011]和大穿支动脉梗死发生率[34.0%vs 13.2%,P=0.0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型糖尿病与症状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特征,尤其是富脂质核密切相关,且更易发生大穿支动脉的梗死,提示MR-VWI细致化分析结合糖尿病因素有助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分层和个体化诊治。
- 孙贝贝李晓刘晓晟赵锡海许建荣赵辉林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
- 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磁共振特征的关系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应用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黑血成像(MR-BBI)技术,探讨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以及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53名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卒中患者被分为高HbA1c组(≥6.5%)及低HbA1c组(<6.5%),所有的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完成颈动脉MR-BBI及头颅常规MRI,定量分析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参数(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和成分)和相应供血区急性脑梗死(ACI)病灶分布及大小。结果与低HbA1c组患者比较,高HbA1c组患者具有更大的斑块负荷以及大坏死脂核斑块发生率。高HbA1c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发生以及坏死脂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3.71及7.08。在同时存在颈内动脉供血区ACI及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HbA1c水平与ACI大小存在相关性。结论在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卒中患者中,高水平HbA1c与责任侧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尤其是大坏死脂核密切相关,可能有助于预测ACI的严重程度。
- 孙贝贝李晓刘晓晟赵锡海许建荣赵辉林
-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易损斑块急性脑梗死
-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 张进孙贝贝李晓赵锡海许建荣赵辉林
-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动脉闭塞性疾病脑血管造影术
- Texture-Based Classification of Advanc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n Multi-contrast Black-blood MRI at 3.0 Tesla:A Pilot Study
- 赵辉林所世腾孙贝贝李晓刘晓晟许建荣
- 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瘤壁强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瘤瘤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瘤中,囊性动脉瘤89个(86.4%),非囊性动脉瘤14个(13.6%)。与囊性动脉瘤相比,动脉瘤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瘤(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瘤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瘤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瘤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瘤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瘤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瘤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 陈勇春陈勇春赵辉林丁圣豪张进张健健李晓万杰清潘耀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成像形态学
- 糖尿病与颈动脉斑块炎症相关性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
- 2025年
- 目的通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评估糖尿病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对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多对比管壁成像扫描以评估症状侧斑块负荷及组成,并行DCE-MRI扫描以了解斑块内新生血管系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反映新生血管内皮表面积及渗透性)和血浆容积分数(V_(p))。结果入组55例脑卒中患者(男性85.7%),包括25例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7.0年(1.5年,13年)]和30例糖代谢正常组。糖尿病症状侧美国心脏协会(AHA)Ⅵ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64.0%vs.36.7%;P=0.043)及纤维帽破裂发生率(36.0%vs.10.0%;P=0.020)均高于糖代谢正常患者。糖尿病组症状侧斑块内有更高的K^(trans)水平(0.099 vs.0.061,P=0.005),但斑块内V_(p)较低[(5.6±3.8)%vs.(5.9±4.7)%,P=0.81]。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斑块K^(trans)呈正相关。25例糖尿病患者,病史>10年组(n=11)K^(trans)值明显高于病史≤10年组[(0.13±0.04)min^(-1) vs.(0.08±0.05)min^(-1);P=0.023]。糖尿病控制不佳组(HbA1c≥7%,n=12)K^(trans)(0.13±0.05 vs.0.07±0.04;P=0.009)水平较控制较佳组(HbA1c<7%,n=13)明显升高。结论DCE-MRI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渗透性增大。渗透性增大的斑块新生血管与HbA1c相关,可能在加速糖尿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起作用。
- 尹丹妮王玲玲张进李晓张健健田家齐赵晓东吴航宇许建荣周滟赵辉林孙贝贝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糖化血红蛋白
- 术前颈动脉斑块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索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预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在术前1周内完成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essel wall MR imaging,VW-MRI)及DCE-MRI成像,应用颈动脉造影检查判断患者在术后第6个月是否发生再狭窄。评估DCE-MRI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再狭窄患者组Ktrans和vP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P=0.000,P=0.037),Ktrans可独立预测支架内再狭窄(OR=1.43,95%CI 1.17~1.56,P=0.012),最佳阈值为0.09 min-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结论·斑块内的炎症活动可能引起支架置入后的内膜过度增生;Ktrans可独立预测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望成为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有效手段。
- 葛晓乾李晓赵辉林孙贝贝许建荣刘晓晟
- 关键词: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