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俊芳

作品数:21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干细胞
  • 7篇细胞
  • 6篇软骨
  • 6篇前软骨干细胞
  • 6篇骨折
  • 3篇永生化
  • 3篇生化
  • 3篇细胞培养
  • 3篇关节
  • 2篇永生化人
  • 2篇疗效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板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充质干细胞
  • 2篇创伤
  • 1篇丹参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机构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王俊芳
  • 8篇方煌
  • 7篇陈安民
  • 6篇夏仁云
  • 5篇程力
  • 4篇程浩
  • 4篇尹德龙
  • 4篇王琼
  • 4篇李丁
  • 3篇王烨
  • 3篇罗永湘
  • 3篇张成玉
  • 2篇徐强
  • 2篇李光辉
  • 2篇顾晓峰
  • 2篇顾晓峰
  • 1篇孙成群
  • 1篇周锦年
  • 1篇李锋
  • 1篇郭风劲

传媒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骨科
  • 1篇全国第十五届...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基质干细胞和神经生长因子悬液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32只),1周后分别将DMEM、BMSCs、NGF和BMSCs+NGF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即制成四组(每组8只),移植1、2个月后分别采用神经核蛋白(NeuN)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和神经丝蛋白(NF)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BBB运动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1、2个月后,部分移植细胞呈NeuN和GFAP阳性,同时实验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BB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BMSCs+NGF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BMSCs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MSCs和NGF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王俊芳方煌罗永湘陈安民胡卫国孙成群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生长因子
人前软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前软骨干细胞(PSCs)的可行性,分析其表型特点,为相关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流产胎儿干骺端中收集细胞,用免疫磁性分选技术分离出前软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等方法鉴定纯化后的PSCs。结果从流产胎儿干骺端中成功培养出人前软骨干细胞,细胞表面表达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FGFR-3)标记物,细胞生长迅速。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从流产胎儿干骺端中分离培养出较高丰度的前软骨干细胞。
王俊芳夏仁云方煌陈安民李锋尹德龙程浩
关键词:前软骨干细胞细胞培养
可吸收钉板系统治疗踝关节骨折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应用可吸收钉板系统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20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例,女6例;年龄21 ~52岁,平均33.2岁;左踝8例,右踝12例.三踝骨折7例,内外踝骨折10例,单纯内踝骨折3例.均采用Inion可吸收钉板系统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患足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连续X线检查未见骨折复位丢失,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足AOFAS踝-后足功能疗效评定:优15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感觉障碍,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切口局部迟发性炎性反应.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应用可吸收钉板系统治疗踝关节骨折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疗效可靠.
王俊芳王琼张成玉程力顾晓峰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骨板
通滞苏润江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9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通滞苏润江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OA)的疗效。方法:89例OA患者,按Kellgren-Law-rance的X线分级标准,分为三组:Ⅰ级患者为A组(26例),Ⅱ级患者为B组(48例),Ⅲ级及以上患者为C组(15例),每组分别给予口服通滞苏润江胶囊6粒,bi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磁共振成影(MRI)检测关节软骨结构改变情况,应用中医氧分压传感针测定治疗前后局部组织氧分压的变化。结果:MRI检查显示,Ⅰ级、Ⅱ级患者软骨磨损出现明显好转与减少(P<0.05),Ⅲ级及以上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A、B组的局部氧分压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的局部氧分压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滞苏润江胶囊能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局部氧供给,改善局部组织代谢达到早期控制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保护关节软骨磨损和促进软骨的修复。
王俊芳夏仁云李光辉
关键词:通滞苏润江胶囊膝关节骨关节炎氧分压
丹参与川芎嗪对家兔骨折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研究骨折后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以及丹参与川芎嗪对此变化的影响。方法32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骨折组、丹参组与川芎嗪组。取后三组制成家兔骨折模型。后两组分别给予丹参和川芎嗪加基础饲料,前两组仅给予基础饲料。骨折后第9天作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作方差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骨折组除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电泳指数外,其他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未显著升高;丹参组对骨折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优于川芎嗪组。结论家兔骨折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不大;丹参具有预防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骨折恢复的作用。
赵志强王体沛王俊芳
关键词:骨折血液流变学丹参川芎嗪
3D打印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
2025年
背景:3D打印技术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治疗需求设计构建模型、手术导板和个性化植入体或固定物,在创伤性骨折修复中展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目的:综述3D打印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20-2024年发表的创伤骨科领域3D打印技术应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raumatic fracture,3D printing technology,digital model,surgical guide”,中文检索词为“创伤性骨折,3D打印技术,数字模型,手术导板”,经筛选和分析,最终纳入60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创伤性骨折是各种致伤因素导致的骨骼连续性中断和完整性破坏的骨折现象,以可靠方案提高复位愈合效果,已成为骨外科相关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②3D打印技术是以数字模型数据为基础的,运用粉末状金属或聚合物等可黏合成型材料以立体光刻、沉积建模和光聚合物喷射等形式制造满足需求三维实体的技术,在数字骨科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③3D打印技术在疾病诊断、术前规划、重建骨折三维模型、定制骨科植入体、定制固定支具及假肢、手术导板制作和骨缺损修复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优势,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治疗需求设计构建模型、手术导板和个性化植入体或固定物,为创伤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连泽双徐强王傲廷李丁秦佳霖王俊芳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数字模型
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株的构建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前软骨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能力有限,但永生化细胞株可以提供大量性状稳定的永生化细胞,并且猿肾病毒40大T抗原基因(simian virus40large tumor antigen,SV40Tag)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体外永生化细胞的基因片段之一。目的:以SV40Tag转染的人前软骨干细胞构建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株。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及免疫磁珠筛选技术分离纯化人胚胎前软骨干细胞。利用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技术将含有SV40Tag的质粒pCMVSV40T/PUR转染原代胚胎前软骨干细胞,以未转染细胞作阴性对照。阳性克隆扩大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以及传代复苏情况,计算细胞存活率和群体倍增时间,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以RT-PCR检测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及人前软骨干细胞中SV40Tag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结果与结论:贴壁培养的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形态与原代人前软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传代、冻存、复苏对人永生化前软骨干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第6,10代人前软骨干细胞的存活率降低(P<0.01)。与第6,10代人前软骨干细胞相比,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增殖较旺盛,群体倍增时间短、增殖率高(P<0.01)。第2代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染色阳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的RT-PCR结果显示在约400bp处有一特异形扩增条带,SV40Tag的RT-PCR结果显示在约560bp处有一特异形扩增条带,未转染的原代细胞未见条带。提示以免疫磁珠筛选技术及脂质体转染技术成功构建了SV40Tag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株。
尹德龙陈安民郭风劲王俊芳程浩
关键词:永生化软骨组织工程
脉冲电磁场对免疫磁性分选人前软骨干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对免疫磁性分选人前软骨干细胞(PSCs)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流产胎儿下肢股骨干骺端中收集细胞,选用免疫磁性分选技术分离出PSCs;经体外扩增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等技术鉴定纯化后的PSCs。采用50Hz 1mT脉冲电磁场间断刺激纯化后的PSCs,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从流产胎儿干骺端中成功培养出细胞表面表达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FGFR-3)标记物的人PSCs;免疫磁性分选系统能有效分离纯化PSCs;PSCs经脉冲电磁场刺激4d和6d后,发现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功能(P〈0.05),其S期细胞数量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及总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免疫磁性分选系统能有效分离、纯化PSCs,脉冲电磁场刺激能显著提高体外培养人PSCs增殖功能并抑制细胞凋亡。
王俊芳夏仁云方煌陈安民尹德龙程浩
关键词:前软骨干细胞细胞培养脉冲电磁场
单切口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比较单切口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的4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PIPELINE通道下单切口Wiltse入路MIS-TLIF手术治疗的23例纳入MIS-TLIF组,采用PLIF手术治疗的21例纳入PLIF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肌酸激酶值、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椎间融合情况。结果4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定期随访,MIS-TLIF组随访时间为(16.91±3.37)个月,PLIF组随访时间为(16.81±3.04)个月。MIS-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肌酸激酶值均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术后下床时VAS评分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出现2例硬膜撕裂,2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PLIF组出现4例硬膜撕裂,2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末次随访时,按照Bridwell融合评价分级,MISTLIF组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3例;PLIF组Ⅰ级7例,Ⅱ级11例,Ⅲ级3例。结论与PLIF相比,单切口Wiltse入路MIS-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在长期随访中,两者在疼痛、功能恢复及融合效率等方面基本一致。
李丁江涛王烨秦佳霖顾晓峰王俊芳
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01月-2015年12月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1例。选取术前白蛋白水平、Sanders分型、切口选择、术中拉钩方式、是否使用人工骨或异体骨植骨、手术时间、伤口缝合方式、术后是否引流作为相关因素。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白蛋白水平大于30g/L,手术时间小于1.5h,伤口缝合采用Allgower-Donati缝合方式可减少跟骨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维持患者白蛋白水平,减少手术时间,使用Allgower-Donati缝合伤口,可减少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
李丁王烨王俊芳江涛顾晓峰
关键词:跟骨骨折切口并发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