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纯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7篇多发
  • 7篇多发性
  • 7篇多发性骨髓瘤
  • 7篇骨髓
  • 7篇骨髓瘤
  • 3篇凋亡
  • 3篇内酯
  • 3篇内酯醇
  • 3篇细胞凋亡
  • 3篇雷公藤
  • 3篇雷公藤内酯
  • 3篇雷公藤内酯醇
  • 2篇肿瘤
  • 2篇细胞形态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单抗
  • 1篇蛋白
  • 1篇地塞米松

机构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省中医院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2篇张纯
  • 5篇陈燕
  • 3篇孙春艳
  • 3篇胡豫
  • 3篇文璐
  • 2篇黎纬明
  • 2篇崔国惠
  • 2篇李睿
  • 2篇刘媛
  • 2篇刘芳
  • 1篇何爱丽
  • 1篇周芙玲
  • 1篇郭静明
  • 1篇陈斌
  • 1篇程辉
  • 1篇吴青
  • 1篇李立新
  • 1篇陈蕾
  • 1篇陈智超
  • 1篇郭涛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第11次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细胞形态学与免疫分型关系的探讨
<正>目的:FAB 分类是目前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检测方法,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和细胞化学染色,能确定大多数急性白血病的类型。但由于急性白血病的异质性及其细胞形态的多样性,使临床上仅凭细胞形态诊断白血病十分困难。应用流式细胞...
张纯李睿赵菲吴辉菁刘斌陈燕崔国惠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分型免疫分型
文献传递
塞利尼索联合化疗方案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探索——来自多中心、开放标签的LAUNCH研究中期数据结果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评估塞利尼索、地塞米松(Sd)联合化疗药物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的临床研究,分为2个治疗臂:SDd组:塞利尼索80 mg d1,8,15,22,地塞米松40 mg d1,8,15,22,脂质体阿霉素25~35 mg/m2,d1;SCd组:塞利尼索100 mg d1,8,15,22,地塞米松40 mg d1,8,15,22,环磷酰胺300 mg/m2,d1,8,15,22。每28 d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等。结果:截止到2023年4月30日,共入组36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9(29~74)岁,患者应用塞利尼索的时间距离初次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5(0.5~15.5)年,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3(1~8)。其中6例(16.7%)患者伴髓外病灶,12例(33.3%)患者伴高危细胞遗传学,4例(11.1%)患者既往接受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8.3%)患者既往接受过CAR-T治疗。既往药物暴露情况:硼替佐米(94.4%)、来那度胺(80.6%)、泊马度胺(41.7%)、达雷妥尤单抗(27.8%),阿霉素和环磷酰胺(19.4%)。1例患者已完成12个疗程治疗,4例患者治疗>10个疗程,12例患者仍在治疗中,最主要的出组原因依次为患者要求退出、疾病进展和治疗不耐受。在可评估的29例患者中,ORR为48.3%(14/29),包括完全缓解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治疗至缓解中位时间为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6个月,总生存期未达到,1年生存率为75.0%。其中SDd组(n=19)的ORR为52.6%;SCd组(n=10)的ORR为40.0%。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前2个治疗周期,多数为1~2级,通过积极的支持治疗或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有所改善。其中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整体/3~4级)为:血小板减少(58.3%/25.0%),白细胞减少(50.0%/30.6%)和贫血(41.7%/22.2%);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整体/3~4级)为:恶心(52.8%/2.8%)、呕吐(38.9%/5.6%)和乏力(30.6%/2.8%)。结论:以Sd为基础联合脂质体阿
孙春艳房佰俊高广勋周芙玲何爱丽赵菲李俊颖张纯黎纬明程辉蔡惠丽陈斌郭静明胡豫
关键词:化疗
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IRd)方案在真实世界中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4例接受IRd方案治疗的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不良反应。24例患者中包括复发难治患者5例(复发难治组)和硼替佐米诱导有效但因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转为IRd方案治疗的初治患者19例(转换组)。结果24例患者中位治疗4个(2~7个)周期,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6例,部分缓解(PR)8例,疾病进展(PD)1例,微小缓解(MR)1例,总反应率(ORR)为91.7%(22/24);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5个月(95%CI 6.6~23.4个月);6例CR患者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不良反应、周围神经病、乏力、胃肠道反应、感染,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6/24)。复发难治组最佳疗效VGPR 1例,PR 3例,MR 1例,均因短暂缓解后PD或治疗效果不佳中途退出IRd方案治疗;转换组最佳疗效CR 8例,VGPR 5例,PR 5例,PD 1例,57.9%(11/19)患者维持原反应,36.8%(7/19)患者缓解程度加深;两组中位PF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个月比未达到,P=0.018)。结论IRd方案对MM患者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硼替佐米诱导有效的转换患者。既往使用多线治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虽对IRd方案有应答,但缓解持续时间有限。
王烽迪余建明赵菲寇海明刘林刘芳张纯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
雷公藤内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RPM18226细胞NF-κB/IκBα表达的影响
<正>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和IκBα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四咗蓝(MTT)比色法检测TPL对RPM...
张纯刘媛陈燕赵菲李睿文璐
文献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胡豫孙春艳张纯周浩陈燕陈智超崔国惠李秋柏吴秋玲王雅丹张璐黎纬明刘芳赵菲郭涛
(1)应用领域基础和临床多发性骨髓瘤疾病(2)主要内容及特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仍不可治愈的恶性浆细胞肿瘤,因此深入探讨MM发生发展的关键性调控因素,探索新的治疗靶位,进而提高MM的...
关键词:
关键词:血液病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3K4甲基化调节发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
<正>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组蛋白H3K4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探讨其表观遗传调控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 ...
文璐张纯
文献传递
细胞形态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安全防护的策略及建议
2021年
通过认真梳理各级卫生部门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防治措施、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专家共识等内容,本科室在日常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此次应急实践经验,制定的生物安全防护策略贯穿检验前(采集和运送)、检验中(检验前处理和检验)和检验后(废弃物和意外处理)。自病毒流行以来,尽管防控形势严峻,但至今未发生1例检验人员感染情况,故本文采取的策略及建议可供其他细胞学检验人员和科室借鉴参考。
樊丽华李立新薛梅张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安全防护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治疗被引量:4
2018年
中性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伴发热(FN)是内科医生,尤其是血液科医生常常面临的棘手问题。粒细胞是宿主抵御感染的关键,粒缺通常起病急骤,可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粒缺的原因很多,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或其他实体肿瘤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衰竭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细胞浸润(如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侵犯骨髓)、药物(如他巴唑)不良反应等。
张纯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
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正>目的:环氧合酶-2(COX-2)是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类物质和其他二十烷酸类物质的关键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增多。研究报道,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可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抗...
陈燕张纯吴青
文献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6q缺失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2021年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6q缺失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分析6q缺失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2017年新诊断的38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比较6q缺失患者与非6q缺失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细胞遗传学特点。并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的预后因素。结果6q缺失患者与非6q缺失患者比较,中位年龄较高(63岁对58岁,P=0.039),t(4;14)发生率较高(30.4%对16.4%,P=0.020),并伴有更高比例的复杂核型(22.2%对5.3%,P=0.001)。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6q缺失与较短的PFS期相关。但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6q缺失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其对生存期的影响受到年龄、t(4;14)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中6q缺失多见于高龄患者,常伴随t(4;14)及复杂核型,但6q缺失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陈蕾孙春艳安博文余建明赵菲张纯胡豫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