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探讨GDM的遗传易感因素,为GDM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筛选孕24~28周时确诊为GDM的孕妇555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646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VDR基因rs2228570和rs739837位点的基因分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VDR基因多态性与GDM风险的关系。结果 GDM组rs2228570位点GA基因型频率(52.43%)高于对照组(50.77%),携带GA基因型可使GDM发生风险增加2.80倍(OR=2.80,95%CI:1.06~7.40,P=0.038);GDM组AA基因型频率(29.01%)显著高于对照组(24.15%),携带AA基因型可使GDM发生风险增加3.98倍(OR=3.98,95%CI:1.23~12.86,P=0.021);GDM组rs2228570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5.23%vs. 49.54%,OR=1.72,95%CI:1.04~2.85,P=0.035)。rs2228570位点在显性模型下表现出与GDM有关(OR=3.07,95%CI:1.20~7.86,P=0.019)。rs739837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和rs2228570位点多态性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rs2228570多态性位点与GDM的发病有关联,提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GDM的易感基因之一。
- 陈慧敏萧敏华孙静吴锦晖罗红凤刘喜红
- 关键词:受体骨化三醇多态性单核苷酸糖尿病妊娠
- 漏斗胸住院患儿营养状况筛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筛查漏斗胸住院患儿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漏斗胸临床营养管理和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行Nuss手术治疗的360例漏斗胸患儿的体质量指数(BMI),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参考标准进行比较,计算消瘦发生率,并分析BMI与CT指数、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胸廓横径、手术治疗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漏斗胸住院患儿消瘦发生率为93.61%(337/360例),包括重度74.17%(267/360例),中度13.33%(48/360例),轻度6.11%(22/360例)。BMI与CT指数呈负相关(r=-0.172,P=0.001);BMI与年龄、体质量、身高、胸廓横径均呈正相关(r=0.129、0.342、0.022、0.179,P=0.014、0.001、0.673、0.001)。漏斗胸患儿术后3年消瘦和重度消瘦发生率下降(93.62%比95.74%;65.96%比78.72%);体质量、身高、BMI增长[25.5(12.5,38.5)kg比17.0(10.0,24.0)kg;126.0(99.0,153.0)cm比108.0(74.5,143.5)cm;14.69(12.38,17.00)kg/m^2比14.36(12.17,16.56)kg/m^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漏斗胸住院患儿存在高营养风险,畸形程度是营养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可改善漏斗胸患儿营养状况,但无法完全纠正营养不良。
- 王会刘威苏芷惠吴锦辉孙静汪凤华梁建华王静谭美珍夏慧敏
- 关键词:漏斗胸营养状况体质量指数畸形程度
- 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在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中的应用被引量:2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评价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应用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的25例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52%),女12例(48%),入院时年龄10h至20d,出生体质量为1600~3800(平均2920)g,手术日龄为1~58(平均7)d。患儿闭锁近端肠管和闭锁远端肠管直径之比均〉4,其中高位空肠闭锁11例(44%);闭锁DIb型3例(12%),闭锁Ⅳ型7例(28%);合并复杂型胎粪性腹膜炎14例(56%);再次手术3例(12%)。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中位手术时间3(1.2~4.5)h,中位术中出血量3.5(1~18)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其中胆汁淤积征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肠梗阻1例。术后1例患儿因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治疗无效于术后6d死亡,病死率为4%(1/25);1例患儿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23例患儿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中位数为11d,平均11(5~20)d;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5d,平均21(5~68)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25(12~81)d。23例患儿已行二期造口关闭术,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造口术后出院时3例(13.0%)患儿体质量Z评分正常,20例(87.O%)低于正常范围;随访至造口关闭入院时,19例(82.6%)体质量Z评分正常,4例(17.4%)低于正常范围。23例患儿中9例(39.1%)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出院时3例(13.0%)正常,造口关闭入院时22例(95.7%)恢复正常。结论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安全可行。对患儿营养状况改善明显。
- 张红钟微孙静何秋明王勇李乐余家康王哲叶志华唐凯琳夏慧敏
- 关键词:肠吻合术先天性小肠闭锁
- 生命早期铁缺乏对CDH2基因突变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生命早期铁缺乏对CDH2基因突变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并探讨环境因素铁营养缺乏与CDH2基因突变在孤独症样行为发生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将已建立CDH2基因点突变模型的SD雌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缺铁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与雄性大鼠配对后,从确定怀孕起,缺铁组给予低铁饲料喂养以诱导大鼠孕期及哺乳期缺铁;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子代出生后随机选取27只缺铁组仔鼠,27只对照组仔鼠,应用超声波发声实验检测仔鼠语音交流能力;应用动物行为学视频分析系统Smart3.0软件记录旷场实验、三箱社交实验的视频和数据,并统计分析相关行为学特征变化。结果子代出生后10日龄时缺铁组大鼠发声次数[(755.67±161.86)次]明显低于对照组[(1 461.89±166.57)次](P<0.05);发声持续时间[(41.77±16.17)s]明显低于对照组[(86.22±10.07)s](P<0.05)。仔鼠出生后6和8日龄时,CDH2基因突变和缺铁对大鼠发声次数的减少有协同作用(P<0.05)。缺铁组大鼠的总运行距离、在外周区域的运行距离、总平均速度、外周平均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此外,铁缺乏大鼠站立次数及不靠壁站立次数减少(P<0.05)。三箱社交实验第二阶段与对照组相比,缺铁组大鼠与新陌生鼠2交流时间较短,与旧陌生鼠1交流互动时间较长,表现出社交能力减弱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命早期铁缺乏与CDH2基因突变的大鼠发生了孤独症样神经行为改变,并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可能增加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生风险。
- 陈慧敏刘喜红萧敏华孙静吴锦晖罗红凤
-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铁缺乏神经行为学
- 第1株广州本地感染COVID-19病例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对1例广州本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将确诊病例的咽拭子样本接种Vero E6细胞,每日观察细胞病变,用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全基因组测序和间接免疫荧光对分离的毒株进行验证。用透射电镜观察分离病毒的形态。结果 Vero E6细胞在接种咽拭子样本3d后出现细胞病变效应,用荧光RT-PCR方法从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到SARS-CoV-2核酸。间接免疫荧光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血清可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病毒主要位于细胞浆中;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外游离的病毒颗粒和细胞质囊泡内充满病毒颗粒的包涵体。宏基因组测序获得全长为29 891 bp的全基因组序列,与SARS-CoV-2参考基因组(NC045512.2)变异分析表明,在ORF1a/b基因和N基因分别有1个核苷酸位点发生突变,其中N基因C→T突变导致脯氨酸→丝氨酸改变。结论分离到第1株广州本地感染病例的SARS-CoV-2毒株,并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电镜形态学观察等得到证实,为SARS-CoV-2药物筛选、致病机理研究以及疫苗研制等提供重要的"种子"资源。
- 郑夔胡凤玉孙静黄树祥王建陈钊陈新文孙芳芳李芳庄珍陈捷凯戴俊张复春赵金存师永霞黄吉城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分离荧光RT-PCR间接免疫荧光透射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