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伟
- 作品数:24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 日常生活的启示——罗湖公共艺术广场的建成后研究
- 2015年
- 由都市实践事务所设计的深圳罗湖公共艺术广场,自设计到使用十余年间几经变迁。以这一作品为例,进行了以实际调研为基础的建成后状态描述和研究,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广场从设计到建设、从落成到使用等一系列日常生活背景下的事件。从功能转变、公共性、建筑改造等问题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反思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存在于建筑设计中的一些普遍和特殊问题的症结。
- 张轶伟
- 关键词:建筑评论
- 南头古城的再生密码 面向社区赋能的建筑师介入被引量:1
- 2023年
- 文章以深圳市南头古城2017年以来的城市更新为对象,分析了"建筑师介入"在具有历史遗存的城中村空间再生中的特定作用.围绕由城市建筑双年展和开发商推动的两次城市更新事件,以报德广场、十字街等区域的建筑改造案例讨论了建筑师介入城中村社区现实问题中的角色定位、路径方法与价值导向.南头古城建筑活化与再生的历程说明建筑师介入在城中村更新中的先导作用,同时也是维系社区原真性与内在价值的专业依托.
- 张轶伟王一凡夏珩
-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更新
- 城市现代转型与建筑类型创新--1980年代深圳大型集合住宅设计特色探源被引量:2
- 2022年
- 文章对1980年代深圳大型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进行回溯,从城市形态、功能类型、平面组织和公共空间四个维度进行了建设史与空间史的梳理。通过对制度转变的描述和空间类型学的分析,归纳了深圳早期大型屋村在突破传统居住建筑类型方面体现的创新,进而揭示其对于城市现代转型与社区公共生活的促进作用。
- 张轶伟杜湛业
- 关键词:集合住宅
- 践行:产学研模式沿革与深大建筑学人
- 2023年
- 本文回顾了深圳大学建筑教育产学研模式的历史沿革,从学科发展与建筑学人实践的互动进行阐述。通过对设计教学、建筑实践和学术研究三者关系的分析,说明其在不同时期对建筑学核心价值的动态回应。
- 张轶伟殷子渊宋向阳
-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
- 实践、实验与言说——深大建筑学人马拉松论坛综述
- 2023年
- 2022年11月20日下午,深圳大学建筑教育办学4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深大建筑学人马拉松论坛在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本原讲堂举行(图1、2)。本次活动发起人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张之杨、钟中、张健蘅、陈泽涛4位校友担任活动召集人,29位校友分享了他们的个人经历,还有近50位师生代表全程参与了6小时的学术沙龙。
- 张轶伟杨镇源杨镇源
- 关键词:学术沙龙马拉松校友
- 现实语境中的感知与类比广东惠阳沙田第二小学
- 2023年
- 文章解读了墨泰建筑新近落成的广东惠阳沙田第二小学的设计,探讨了在复杂山地的现实环境中,如何以基于形态学的设计策略来应对场地和功能的限制,并转化为一种在地的空间体验。通过对设计过程、建成实态以及事务所其他作品的阐释,文章指出建筑形式的类比成为一种把抽象概念向现实语境中建筑实体进行转化的有力工具。
- 张轶伟吴昕
- 关键词:山地建筑地形
- 构成教学在中国建筑教育的引入与转化被引量:2
- 2016年
- 引言中国正规的大学建筑教育始于1920年代,在这之后,一批留美归国的学生把美国当时盛行的布扎(Beaux-Arts)体系带回中国,并发展为一个全国性的模式。1930年代,中国也开始受到欧美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但19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后,全国教学再次导向苏联的布扎模式。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影响总体上受到很大抑制。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变革才再次重启。文革封闭环境所形成的人才和资源的断层,导致改革初期中国建筑院校的变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交流。
- 张轶伟
-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院校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学教育构成教育
- “万花筒”的新生 深圳妇儿大厦改造案例评述
- 2024年
- 文章以MVRDV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深圳妇儿大厦改造项目为例,探讨了建筑在生命周期内其适应性再利用的可能性。通过体量、结构、立面三类改造策略的运用,建筑师对塔楼裙房模式的高层建筑类型进行了挑战,创造了积极的城市界面与公共空间。该项目为改革开放初期同类型高层建筑的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提供了一个范例。
- 张轶伟赵婧凡
- 关键词:MVRDV建筑生命周期
- 艺术"工厂"的渐进式更新 解读OCAT深圳馆B10新馆
- 2022年
- 文章围绕都市实践新近完成的OCAT深圳馆B10新馆,对其从概念方案到建筑落成十余年间的空间演变历史进行梳理,并尝试将单体建筑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特定的城市环境进行并置分析.通过现场踏勘与建筑师访谈,文章从单体展馆与艺术馆群、设计方案推演过程、建筑空间品质与建成环境优化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指出B10所经历的公共艺术介入的渐进式更新反映了后工业时代深圳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
- 张轶伟
- 关键词:公共艺术
- 溯源与流变——“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被引量:13
- 2019年
- 本文回溯了“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第一次是1940年代美国包豪斯教学对于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基础课程的短暂影响。第二次是1980年代之后“三大构成”对于大陆建筑院校全面的冲击。两次相隔近四十年的教学变革组成了包豪斯抽象形式训练向建筑学转化的历史,也揭示了国内建筑基础教学从布扎传统向现代空间教育逐步转型的独特模式。
- 张轶伟顾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