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原
- 作品数:33 被引量:251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王雪莲教育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军事更多>>
- 核边缘、信号博弈与小国的“自我孤立”悖论被引量:6
- 2018年
- 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常识是,当小国面对某个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大国的军事威胁时,小国的理性选择是维护和强化与自己盟国的关系。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小国却会在自身生存威胁最严峻的时期选择疏远与自己盟国的关系,从而使自己有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文章综合运用博弈论、过程追踪和大数据等方法,揭示了这种反常现象背后的信号博弈原理:当特定条件满足时,拥有核威慑能力的小国可以通过故意破坏与其盟国的关系这种高成本策略,展示其愿意承担更大核战争风险的决心,从而增加在核边缘对抗中迫使敌对大国退让的几率。这个原理刻画并解释了一个违背国际政治基本常识的悖论:敌对大国对小国的军事威胁越大,小国越有可能疏远而非巩固与其盟国的关系。"自我孤立"悖论提示我们,联盟除了正面的延伸威慑功能外,还具备一种此前从未被注意到的负面威慑功能。
- 杨原曹玮
- 关键词:信号博弈大数据联盟理论
- 中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状分析(2001-2007)被引量:3
- 2008年
- 在当前国际学术界现实主义研究整体趋于守势的情况下,中国的现实主义研究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学者们的看法并不统一。本文以中国9种国际政治类CSSCI期刊2001—2007年发表的现实主义文章为样本,对中国现实主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考察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现实主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比重大体持平,学术品位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形成了反映中国学者自身研究偏好的现实主义重点研究领域。但重点研究领域尚缺乏核心的研究问题,创新成果的数量和整体质量明显不足,主力学者的理论内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而言,目前现实主义在中国学界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整体研究水平应高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平均水平。中国现实主义研究下一步的目标应是努力实现由理论评介和经验描述向理论创造和经验解释的结构性提升。
- 杨原
- 关键词:现实主义
- 两极体系下大国战略竞争的演化被引量:12
- 2019年
- 国际关系学界对两极体系的理解压倒性地来源于美苏冷战这一个案例,现有理论对更广阔历史时空中两极战略互动的多样性无法作出有效解释。随着中国崛起和中美两极化趋势的突显,两极体系理论需求的迫切性和现有知识的贫乏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综合运用演化博弈和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两极体系下两个超级大国战略竞争的演化规律。博弈模型显示,两极体系下的大国战略竞争存在内生性的自我“刹车”机制,当竞争成本与竞争目标价值的比值足够高时,这种“刹车”机制就会发挥作用,促使竞争双方尊重彼此的利益边界,降低双方的对抗程度;反之,战略竞争则会持续或升级。案例研究发现,多种具体因素会影响战略竞争的成本—价值比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真实世界中的两极竞争过程千差万别,但这些演化过程都遵循本文模型所揭示的演化机制。当今时代战略竞争的成本—价值比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大,这决定了中美竞争将“注定缓和”而不会“注定一战”。
- 杨原
- 关键词:演化博弈
-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08—2011)被引量:7
- 2012年
- 本文以中国11种国际关系学期刊2008—2011年所发表的理论研究类论文为样本,对最近四年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回顾。统计结果显示,过去四年,中国理论研究的范式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尽管传统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依然是相对关注最多的范式,但没有任何一种范式居于主导地位。实证主义认识论为绝大多数研究理论问题的中国学者所接受或支持,但仍然只有极少数学者能熟练地驾驭统计分析和形式模型等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相对而言,古代中国思想与东亚历史经验等11个议题最受中国学者的关注。理论创新的整体水平与过去相比未能有明显的提升,但涌现了不少具有相当水准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出现了宏观层次的原创性理论。敏锐的问题意识、广博的知识视野、扎实的逻辑和实证能力,是那些原创性理论研究共有的特点。不过,创新成果毕竟仍只占过去四年中国理论研究成果很小的一部分。创新乏力,固然源于研究方法薄弱、问题意识欠缺等痼疾,但也与中国学者实干精神的缺乏以及相互交流不足密切相关。
- 杨原
- 关键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范式认识论方法论议题
- 崛起国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被引量:16
- 2010年
- 大国在崛起进程中巧妙地利用国际规范使其崛起行为具有合法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或延迟潜在制衡国的制衡反应。崛起国利用既有国际规范来证明和展示自己某个改变现状行为的正当性,从而规避制衡的策略,称为合法化策略。这种策略通过诉诸既定的国际规范,引起潜在制衡国国内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并利用潜在制衡国国内观众对本国决策者政权的影响力,最终达到迫使决策者放弃制衡的目的。不过,合法化策略的效果还受到具体条件的制约。只有当潜在制衡国的核心安全利益不受侵犯,并且其国内有政权影响力的群体能够认同崛起国所诉诸的国际规范时,合法化策略才能成功。
- 杨原孙学峰
- 大国权力竞争方式的两种演化路径——基于春秋体系和二战后体系的比较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文章研究了两个相关联的问题:第一,同样处于无政府状态,为什么在春秋初期和二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都出现了明显的大国主动利他的行为?第二,为什么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剩他行为得以延续并被逐渐巩固,而春秋初期出现的利他行为却未能延续,反而逐渐退化为一个彻底的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文章通过理论模型和案例比较显示,在特定条件下,即使处于无政府状态,追求权力的大国也会主动采取具有利他效应的利益交换战略。导致这种权力竞争方式出现的最关键的条件是体系中存在抑制大国剥夺小国自主性的社会规范。不过,受具体体系环境的约束,即使所有条件都满足并且使得利益交换战略成为大国权力竞争的占优战略,也并不意味着这种良性的权力竞争局面一定能够持续下去。当大国对小国施加武力胁迫的成本越小,而武力胁迫战略给竞争对手带来的收益越大时,以利益交换为主流权力竞争战略的良性竞争模式就越有可能被以武力胁迫为主流权力竞争战略的恶性竞争模式所取代。
- 杨原
- 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
- 一、导论(一)问题的提出大国的权力消长以及大国彼此间的实力对比,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实主义学者看来,大国间的权力关系不仅关乎大国自身的安全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际体系的和平与稳定。作为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
- 杨原
- 关键词:均势理论权力转移
- 大国规避体系制衡之谜被引量:13
- 2009年
- 冷战后美国霸权未遭遇典型体系制衡的现实促使国际关系学界重新思考均势理论的适用性。大国规避体系制衡的条件和机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前沿问题之一。既有相关研究的分析层次大致包括三类,即实力结构层次、国家特征层次和潜在受制衡国战略层次。理论解释视角则日趋多元,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理论均依据各自的传统和逻辑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与此同时,经验案例的范围也逐步拓宽。不过,既有成果大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逻辑或者实证不足,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深入分析崛起国缓解制衡的条件机制;明确软制衡概念的理论地位;说明大国实际行动与合法化辩护之间的关系;重视近现代欧洲以外的历史经验等。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大国缓解、规避制衡条件和机制的研究,不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政策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孙学峰杨原
- 关键词:均势理论
- 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被引量:59
- 2011年
- 冷战后美国和中国各自的行为选择不仅与此前霸权国和崛起国战略互动的历史经验大相径庭,而且现有的理论框架难以对其做出逻辑一致的解释。这种经验和理论上的双重困惑为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讨论了1945年以来大国之间几乎不再有战争这一变化对大国影响力获取方式的影响,然后将霸权国和崛起国的行为纳入到博弈的分析框架中,通过类比微观经济世界中寡头企业的行为规律,提出了一个用以解释当前时代霸权国和崛起国互动模式的动态分析框架。根据本文的理论,在"大国无战争"时代,崛起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为小国提供安全保障的利益交换竞争中获胜。当前中国崛起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如何避免战争以保证崛起过程的和平,而是在美国业已抢占国际安全保障供给"市场"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和提高中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 杨原
- 对抗还是让步?——大国崛起进程中的鹰鸽策略取舍逻辑被引量:14
- 2020年
- 面对霸权国的战略打压,崛起国总是需要在对抗和让步这两类应对策略中做出选择。根据威慑和螺旋两种模型,这两类策略各有优势和劣势且彼此互补,这造成了"对抗—让步"策略的取舍两难。文章在甄别威慑和螺旋模型理论前提的基础上指出,崛起国和霸权国在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实际动机通常不符合螺旋模型的假定,这是导致现有许多实证研究不支持该模型预期的潜在原因。以地位动机为主要驱动力的崛起国与霸权国的战略互动近似于"消耗战"博弈所刻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崛起国在对抗—让步策略光谱中的偏好由可支配的物质实力对比、决心对比以及实力变化趋势三个因素共同塑造。如果霸权国的遏制没有逆转崛起国对自身未来物质实力发展前景的原有乐观预期,则崛起国倾向于选择让步和合作性政策;如果霸权国的遏制逆转了上述预期,或者霸权国挑战了崛起国捍卫自身重大利益的决心,则崛起国倾向于选择强硬和对抗性政策。
- 杨原
- 关键词:权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