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雪

作品数:11 被引量:570H指数:7
供职机构: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4篇氮量
  • 4篇施氮
  • 4篇施氮量
  • 3篇氮素
  • 3篇玉米
  • 2篇氮素吸收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技术
  • 2篇少免耕
  • 2篇熟制
  • 2篇土壤
  • 2篇免耕
  • 2篇钾素
  • 2篇光热
  • 2篇光热资源
  • 2篇二熟制
  • 1篇氮磷钾
  • 1篇氮磷钾养分

机构

  • 11篇龙口市农业技...
  • 7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王雪
  • 7篇李延奇
  • 5篇于振文
  • 2篇颜红
  • 2篇单玉珊
  • 2篇石玉
  • 2篇赵俊晔
  • 2篇史桂萍
  • 2篇王芸
  • 2篇侯连涛
  • 2篇江晓东
  • 2篇李增嘉
  • 1篇梁晓芳
  • 1篇慕美财
  • 1篇王东
  • 1篇于青
  • 1篇姜伟
  • 1篇崔磊
  • 1篇郭志华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8
2006年
小麦开花后光合性能对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了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开花后常规耕作模式的光合速率(Pn)高于旋耕还田和耙耕还田两种少耕模式,但两种少耕模式特别是耙耕还田模式的旗叶叶片衰老晚于常规还田模式,在籽粒灌浆末期仍然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 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叶片有效光合时间和光合功能持续期长,有利于籽粒的充实。研究表明旋耕还田模式和耙耕还田模式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模式则不适宜。
江晓东王芸侯连涛李增嘉王雪郭志华
关键词:少免耕冬小麦光合特性荧光动力学参数叶绿素含量
二熟制小麦—玉米光热资源合理配置——龙口—莱州超高产试验基点气象条件分析
本文通过对龙口—莱州超高产试验基点的气象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后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将小麦播期适当推迟,尽量把≥16℃的有效温度让给玉米,充分挖掘生育期较长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周期粮食产量,当作为二熟制小麦—玉米超高产的主攻...
单玉珊王雪王涤心慕美财韩守良
关键词:二熟制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63
2005年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江晓东李增嘉侯连涛王芸王雪颜红
关键词:少免耕灌溉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
龙口、莱州小麦—玉米二熟制光热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对龙口、莱州超高产试验基点的气象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后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将小麦播期适当推迟,尽量把≥16℃的有效温度让给玉米,充分挖掘生育期较长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周期粮食产量,当作为二熟制小麦—玉米超高产的主攻方向。沿着这一方向,针对当地光、热资源实况,提出三套切实可行的二熟制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一是迟中播(或晚播)小麦/套种晚熟玉米;二是中播(或迟中播)小麦/直播中熟玉米;三是晚播独秆小麦/直播中晚熟(或中熟)玉米。经比较认为,莱州基点温度条件相对较好,对玉米有一定优势,宜以晚播独秆小麦/直播中晚熟玉米为主;龙口基点光照条件相对较好,对小麦颇具优势,应以中播或迟中播小麦/直播中熟玉米为主,适当保留迟中播(或晚播)小麦/套种晚熟玉米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
王涤心梁先斌李延奇王雪单玉珊
关键词:小麦-玉米二熟制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6
2006年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结果表明,播种至拔节期植株积累的底施氮占植株全生育期积累底施氮总量的78.04%~89.67%;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N2处理的最高。在相同底追比例下,不同施氮量处理相比较,植株与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随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开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和N5的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最高;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追施氮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2、N3、N5和N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1和N4。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N2、N5和N6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石玉于振文王东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施氮量底追比例氮素吸收转运
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65
2007年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18.5mg.kg-1时,一次性基施钾肥未提高植株的氮、钾积累量;速效钾含量为79.0mg.kg-1时,施钾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氮、钾积累量.采用分期施钾时(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随施钾量增加,小麦吸收的肥料氮和土壤氮量及追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均增加,肥料氮的损失量降低.分期施钾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氮、钾积累量、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率,当施钾量为135kg.hm-2时,与一次性施钾相比,分期施钾促进了植株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提高了追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还表明:施钾提高了小麦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分期施钾处理优于一次性施钾处理,以K45+45(45kg.hm-2基施、45kg.hm-2拔节期追施)处理最优.过多施钾使小麦产量和品质趋于降低.
于振文梁晓芳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施钾量施钾时期冬小麦
施氮量对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7
2006年
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较高的施氮量不利于起身期之后的氮素积累,致使成熟期小麦氮素积累量未能显著提高;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植株磷素积累量增加不显著;施氮量增加促进小麦生育前期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在生育后期降低植株钾素的流失.随施氮量增加,籽粒氮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趋于降低,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不同施氮处理之间籽粒磷素含量和钾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营养器官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和钾素向叶片的分配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同时,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施氮处理间,植株磷素、钾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95 kg/h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赵俊晔于振文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施氮量高产小麦磷素钾素养分吸收利用
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被引量:65
2007年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kg·ha-1和240kg·ha-1条件下,各设底追肥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3个处理。【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处理N2、N5和N6均较优,其中处理N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损失率。试验还表明,随底施和追施氮量增加,二者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增加,下移层次加深;随小麦的生育进程,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不断下移。成熟期,底肥氮在0~40、40~100和100~200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占总底肥氮残留量的38%~49%、40%~51%和0%~22%;处理N4、N5的追肥氮淋洗至140~160cm土层,N3、N6分别至160~180cm和180~200cm土层。在小麦全生育期,处理N2的底施和追施肥料氮均未淋洗至100~200cm土层。【结论】在本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a-1、底追肥比例为1﹕2的处理N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较高,损失率最小,且未淋洗至100~200cm土层,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石玉于振文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施氮量小麦
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8
2006年
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施氮处理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大于不施氮处理;当施氮量大于15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随小麦生育进程推进,施氮处理上层土壤硝态氮下移趋势明显,至小麦成熟时,施氮195~285kg/hm^2处理6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处理。小麦生长期间,0—100cm土层铵态氮积累量较为稳定,施氮处理间亦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提高小麦生长期间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当施氮量小于24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105~195kg/hm^2,收获时小麦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而施氮量大于240kg/hm^2时,小麦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降低,收获时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降低。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05~150kg/hm^2可满足当季小麦氮素吸收利用,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施氮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土壤中残留大量硝态氮,易淋溶损失。
赵俊晔于振文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土壤无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氮素吸收利用
气候变化趋势与冬小麦栽培技术对策研究
李延奇史桂萍颜红王雪于青李强勋慕美财
本课题针对气候变暖和当地麦田地力显著提高,小麦冬前极易发生旺长的现实情况,通过科学分析和大量田间试验,总结出推迟播期、减少氮肥基施比例、推迟冬水进行时间等有效措施。播期推迟起到控制苗龄不过大和减轻苗期病害侵染的作用。减少...
关键词:
关键词:气候变化趋势冬小麦栽培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