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药物
  • 2篇药性分析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耐药性分析
  • 2篇菌药
  • 2篇抗菌
  • 2篇抗菌药
  • 2篇抗菌药物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胆汁
  • 1篇胆汁酸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流感染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总胆汁酸

机构

  • 3篇贵州省兴义市...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杨瑞宾
  • 3篇陈俊
  • 2篇王燕
  • 1篇陆红
  • 1篇欧阳旭红
  • 1篇周成英
  • 1篇鄢仁晴

传媒

  • 2篇贵州医药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本地区146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人民医院2016—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病区分布率、样本类型分布率、性别分布率、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所分离的1462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病区分布、样本类型分布、性别分布、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外科分布最多,在男性中分布为76.13%,检出标本最多的为痰液,其次为分泌物、血。鲍曼不动杆菌对于头孢类抗菌素、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磺胺类抗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素的耐药率均>70%,喹诺酮类抗菌素环丙沙星三年的耐药率都>80%,其中加酶抑制剂类抗菌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逐渐增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2016、2017年的CR-AB分离率逐年上升,2018年的CR-AB分离率80.78%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故应重视病原学送检有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科室分布主要集中在重症医学科,其次为神经外科,加强重症医监护病房院感隔离措施管理是杜绝医院感染发生的关健环节。
钱耀先李连凤陈俊王燕杨瑞宾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抗菌药物
血清总胆汁酸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5年
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是人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经肝组织代谢的最终产物[1].肝脏是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场所,胆道是胆汁酸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测定血清总胆汁酸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是最敏感的肝功能试验之一,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测定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2,3].本文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监测各型肝炎病人的TB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分析TBA在慢性肝炎中的诊断作用.
鄢仁晴欧阳旭红杨瑞宾
关键词:血清总胆汁酸肝病诊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OLYMPUS肝功能试验
某院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2
2019年
目的探讨某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的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血流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血培养标本所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149例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749株,阳性率为14.54%,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04株,占53.94%;革兰阳性球菌324株,占43.26%;真菌21株,占2.80%。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且对抗菌药物耐药谱差异较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1.7%和24.4%。革兰阳性球菌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5.2%,尚未分离出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细菌。结论该院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种类分布广泛,大肠埃希菌、CNS、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鲍曼不动杆菌仍是血流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且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加强细菌耐药性分析有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陈俊王燕钱耀先杨瑞宾周成英
关键词:血流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单核苷酸位点C19007T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C19007T与宫颈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48例无宫颈病变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C19007T位点多态性,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19007T位点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C19007T位点扩增片段酶切后可产生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宫颈癌组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2.08%、33.33%、14.58%,对照组分别为64.58%、31.25%、4.17%,基因型频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C、T基因频率分别为68.75%、31.25%,对照组分别为80.21%%、19.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性遗传模型下,C19007T位点多态性预测宫颈癌的比值比达到3.78(P<0.05)。结论宫颈癌的发生与ERCC1基因C19007T位点多态性存在一定相关性,C19007T位基因型TT和等位基因T可增加宫颈癌的易感性,该位点可作为宫颈癌风险预测的指标。
吴世木陈俊杨瑞宾韦入翠陆红陈瑞连
关键词:宫颈癌单核苷酸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