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杨

王杨

作品数:12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混交
  • 3篇混交林
  • 3篇灌丛
  • 2篇点格局分析
  • 2篇亚热带
  • 2篇异速生长
  • 2篇针阔混交
  • 2篇针阔混交林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天然针阔混交...
  • 2篇落叶阔叶
  • 2篇阔叶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演替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叶片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植...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三峡大学
  • 2篇唐山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王杨
  • 6篇谢宗强
  • 6篇赵常明
  • 4篇徐文婷
  • 3篇李家湘
  • 3篇熊高明
  • 3篇王杨
  • 2篇卢志军
  • 2篇李跃林
  • 1篇张秋良
  • 1篇苏磊
  • 1篇唐志尧
  • 1篇申国珍
  • 1篇白帆
  • 1篇刘庆

传媒

  • 3篇生命世界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5–2015年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回收量季节动态数据集
2020年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暖温带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东灵山地区该类型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良好。凋落物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以及影响地表环境的重要因子,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在野外固定样地安装27个凋落物框,收集了2005-2015年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枯枝、枯叶、落花或果、树皮)回收量的季节动态数据回收量季节动态。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和碳循环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对推动我国植被生态学和长期生态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白帆张文艳王杨孙汝才苏宏新
关键词:次生林养分循环碳循环
神农架天然针阔混交林乔木更新的空间格局被引量:7
2019年
为深入了解神农架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乔木树种的更新特征,于神农架国家公园设置1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树种更新进行调查,利用Ripley的L函数分析优势更新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种间空间关联性以及与大树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显示:(1)更新个体共有35 752株,隶属于19科29属45种。更新优势种基本是乔木层优势树种,物种更新数量表现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四蕊槭(Acer stachyophyllum subsp. tetramerum (Pax) A. E.)>华中山楂(Crataegus wilsonii Sarg.),混交林群落更新良好。(2)随着尺度增加,巴山冷杉、华山松更新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发展;华中山楂、四蕊槭更新的空间格局在整个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表明针叶、阔叶树种更新在空间生态利用策略上出现分化。(3)巴山冷杉与其余3个优势更新树种、华山松与华中山楂更新呈显著正相关,表现出对微生境的共同喜好;四蕊槭分别与华山松、华中山楂更新的空间关系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种间竞争激烈。(4)巴山冷杉、华中山楂、四蕊槭的更新个体与大树的空间分布总体为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种子传播限制相关;华山松幼苗、幼树与大树的空间分布在小尺度上呈负相关,存在资源不对称竞争。
周秋静赵常明王杨郭增跃陈芳清谢宗强
守护绿水青山 感受科学之美
2023年
中国科学院自1949年建院以来,陆续在全国各重要生态区建立了10 0多个定位研究站,以实现对各类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监测和研究,进而服务当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发展以及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988年开始筹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在详细研究国际上其他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于1992年完成CERN的设计工作,全面开始建设。
王杨
关键词:CERN生态系统生态区
京西大山深处的自然王国
2023年
北京—拉萨公路,简称京拉线,编号G109,我们更习惯把它叫作109国道。109国道的起点位于北京市西二环阜成门桥,向西20多公里进入山形高峻、险峰叠嶂的门头沟区,穿出西六环后,蜿蜒曲折大约100公里,贯穿北京西山核心地带。109国道出京入冀之前的最后12公里,海拔陡升,山林渐深,北京市最高峰东灵山脚下的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正位于此处。
王杨王杨
树木的“脉搏”
2023年
说起人的脉搏,大家或许很了解,但你们了解树的“脉搏”吗?虽然每棵树的树干看起来都是静止不动的,但是树干的生长过程时刻都不曾停止,像人的脉搏一样,有舒有张。树木的“脉搏”随着环境变化有规律地不断跳动着,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究树木生长过程中各种有趣的经历……
张启李艳王杨
关键词:树干
中国灌丛叶片氮磷比1 km分辨率数据集
2025年
叶片氮磷比是反映植物养分限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尺度的叶片氮磷比数据在评估区域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氮磷沉降作用下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作用。而灌丛生态系统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不确定性较大,研究灌丛植被叶片氮磷比兼具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数据集基于可靠的地面实测数据,结合地理、气象、土壤、人类活动和生物多种要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一套中国灌丛植被叶片氮磷比空间分布数据集,分辨率为1 km,每个栅格的值为估算的叶片氮磷比,数据格式为tiff。通过测试集验证和与其他产品比较两个方面的评估,本数据集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客观地反映灌丛植被养分限制状况,为灌丛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碳汇潜力估算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邓滢徐文婷熊高明李家湘王杨赵常明刘庆唐志尧谢宗强
关键词:氮磷比
神农架主要森林土壤CH_4、CO_2和N_2O排放对降水减少的响应被引量:14
2016年
研究降水格局改变后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可为森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神农架典型森林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2种人工林马尾松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格局改变后,其土壤CH_4吸收、CO_2和N_2O的排放格局和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吸收CH_4通量为(-36.79±13.99)μg Cm^(-2)h^(-1),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杉木两种人工林的CH_4吸收通量,其吸收通量分别为(-14.10±3.38)μg Cm^(-2)h^(-1)和(-7.75±2.80)μg Cm^(-2)h^(-1)。马尾松和杉木两种人工林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107.03±12.11)μg Cm^(-2)h^(-1)和(80.82±10.29)μg Cm^(-2)h^(-1),显著大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1.27±10.59)μg Cm^(-2)h^(-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N_2O排放通量为(8.88±6.75)μg Nm^(-2)h^(-1),显著大于杉木人工林(5.93±2.79)μg Nm^(-2)h^(-1)和马尾松人工林(1.64±1.02)μg Nm^(-2)h^(-1)。分析3种森林土壤CH_4吸收量与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CH_4吸收通量与其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P<0.0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其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空气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而马尾松林与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湿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降水减半后,减少降水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CH_4吸收通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杉木林土壤CH_4吸收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杉木林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马尾松林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明显抑制作用,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N_2O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菊花申国珍徐文婷赵常明苏磊王杨谢宗强张秋良
关键词:马尾松林杉木林CH4和N2O排放
神农架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被引量:15
2019年
天然针阔混交林是神农架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功能。为深入了解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在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1 hm2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样地内记录到存活个体5321株,隶属于14科26属44种,其中针叶树种相对单一,只有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巴山冷杉、华中山楂(Crataegus wilsonii)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的重要值之和为50.28%,其他阔叶树种的重要值之和为46.06%;群落的径级结构近似倒"J"型,幼树储备丰富,重要值排名前3的优势种中巴山冷杉和华中山楂的径级结构均近似倒"J"型,更新良好,但山杨的径级结构近正态分布,更新不良,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巴山冷杉、华中山楂和山杨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随着尺度的增加,华中山楂和山杨均为聚集分布,而巴山冷杉则依次呈现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神农架针阔混交林阔叶树种丰富度远比针叶树种高,但从重要值排名前3的优势种来看,针、阔叶树种重要值基本相当,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周秋静韩文斌赵常明王杨陈芳清谢宗强
关键词:径级结构点格局分析群落演替
湖南八面山保护区银杉的种群数量和生长特征被引量:5
2018年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在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分析湖南八面山银杉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生长规律,给银杉种群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全面系统调查和分析保护区银杉种群现状及其数量特征,利用标准主轴回归(SMA)方法研究了银杉树高和胸径之间的相对生长规律。结果为,八面山保护区银杉主要分布在苁光漏、脚盆寮、下黄、正江里、坳背里、大山里和田坳里等地段,存活个体共计406株,其中胸径6cm以下的幼苗、幼树有271株,占比为2/3;胸径6cm以上的银杉中,健康个体、枝干受损伤的个体、倾倒多年或死亡的个体分别为116株、8株和17株,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造成保护区内7株银杉倾倒死亡;径级较大的银杉主要分布在脚盆寮和下黄,最大胸径分别为63.9cm和53.0cm,最大株高分别为21.0m和23.0m;苁光漏、脚盆寮和下黄的立地条件较好,银杉株高和胸径之间为等速生长,正江里的立地条件较差,株高和胸径之间的相对生长关系不显著。八面山保护区银杉种群数量较为稳定,但损伤、倾倒和死亡个体所占比例较大;银杉株高和胸径之间为等速生长,符合几何自相似理论;保护区较差的立地条件限制了银杉株高生长,但增强树体抵抗大风和冰雪积压的能力,有利于提高银杉的存活率。
韩文斌高瑞东王杨
关键词:银杉种群数量异速生长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4
2017年
探索植物器官中氮(N)、磷(P)含量沿环境梯度的分异规律,有助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植物养分适应策略的过程和机制。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中国南方12个省市区布设462个灌丛样点,对其中193种优势木本植物叶N、P含量进行调查取样。结果表明:1)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N、P含量几何均值分别为16.57 mg·g^(–1)和1.02 mg·g^(–1);其中,落叶木本植物(17.91 mg·g^(–1)、1.14 mg·g^(–1))显著高于常绿木本植物(15.19 mg·g^(–1)、0.89 mg·g^(–1));叶P含量较N含量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环境依赖性。2)随年平均气温(MAT)的升高,常绿木本植物叶N、P含量降低,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年降水量(MAP)的增加,常绿木本植物叶N含量降低,落叶木本植物叶N含量增加,两者P含量下降。3)土壤N含量的增加对两者叶的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随土壤P含量的增加,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P含量均显著增加。4)广义线性回归显示,植物生活型分别可解释叶N、P变异的7.6%和14.4%,MAP和土壤P含量分别解释了0.8%和16.4%的叶P变异。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灌丛中优势植物叶的N含量主要受不同生活型植物生长需求所决定,而P含量则受气候、土壤和植物生活型共同决定。
李家湘徐文婷熊高明王杨赵常明卢志军李跃林谢宗强
关键词: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