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迪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药物
  • 2篇缺血
  • 2篇脑缺血
  • 1篇单硝酸
  • 1篇单硝酸异山梨...
  • 1篇等效性
  • 1篇等效性试验
  • 1篇低血钾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钾
  • 1篇血清
  • 1篇血小板
  • 1篇血性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物联用
  • 1篇药物组合
  • 1篇伊马替尼

机构

  • 6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合肥医工医药...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青松华药...

作者

  • 6篇杨迪
  • 4篇杨劲
  • 3篇吴玉林
  • 2篇何广卫
  • 2篇袁婷婷
  • 1篇钱薇
  • 1篇陈丁丁
  • 1篇徐瑞娟
  • 1篇储昭兴
  • 1篇陈美灵
  • 1篇许淑红
  • 1篇戴媛媛
  • 1篇丁茹
  • 1篇胡艳艳
  • 1篇胡林
  • 1篇袁雅文
  • 1篇康辰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药学与临床研...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5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AQP4的动态表达及其与脑水肿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及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和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以探索AQP4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成年SD大鼠15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组,其中I/R组又分为I/R-6h、I/R-12h、I/R-24h、I/R-48h4个时间点组别。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症状评分,EB染色检测脑组织通透性,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的变化,免疫组化(IHC)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梗死灶周围AQP4的表达,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AQP4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相比较,随着再灌注时间增加,I/R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通透性,脑组织含水量均持续增加,IHC显示AQP4的表达逐渐上调,分布愈加广泛;Westernblot及RT-PCR结果验证了AQP4表达水平的增高趋势,同时对相关蛋白表达检测显示,MMP-9表达增高,Occludin及JAM-1表达显示降低趋势,在I/R-48h模型组表达差异性均最明显(均P〈0.01vsSham)。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伴随脑组织损伤的加剧,AQP4与MMP-9表达共同被激活,导致Occludin及JAM-1等TJPs蛋白降解增加,共同参与了脑水肿的形成。
许淑红康辰陈美灵周珮珮何广卫崔亚娇杨迪吴玉林
关键词:脑水肿AQP4MMP-9OCCLUDIN
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脑卒中是血液循环至大脑突然中断,导致神经功能丧失,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其余为出血性卒中。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有很高的复发风险,应尽早进行二级预防。血小板活化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与心肌梗死、中风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血管损伤后,内皮下胶原和vWF释放,血小板可黏附并聚集至暴露的内皮下层。
崔亚娇戴媛媛杨迪何广卫储昭兴吴玉林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抗血小板药
人体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风险伦理评估要点初探被引量:5
2017年
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已有大量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积累,因而其伦理风险往往容易被申办方和伦理委员会所忽视。本文列出了几个具体案例,对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中伦理风险提出了几个评估要点,包括: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种族差异;健康志愿者和适应症患者不良反应差异等,以期为人体等效性试验的伦理风险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钱薇郑林海杨迪叶方琴杨劲
关键词:阿巴卡韦来那度胺单硝酸异山梨酯伊马替尼
螺内酯和甘草酸二铵药物组合在抗甘草酸二铵性低血钾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螺内酯和甘草酸二铵药物组合在抗甘草酸二铵性低血钾的应用。所述药物中螺内酯和甘草酸的质量比为(0.021~0.084)∶1,最佳比例是0.042∶1,所述药物组合为口服制剂,该药物组合能明显的预防甘草酸二铵引起...
杨劲袁婷婷徐瑞娟杨迪
文献传递
静脉注射黄芩苷、黄芩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规律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比较研究静脉给药黄芩苷、黄芩素在大鼠体内药代规律。方法:大鼠分别静脉注射等摩尔的黄芩苷、黄芩素,剂量为37μmo L/kg,给药体积为10 m L/kg,于给药后0.08、0.17、0.33、0.5、1、2、4、6、8、10、12和24 h采集血样,用H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浆样本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及药代参数用BAPP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1)大鼠血浆样本中能同时检测到黄芩苷和黄芩素。黄芩苷组中的原型药物黄芩苷的C_(max)为(24.5±18.3)nmol/m L,AUC_(0-24)为(13.3±11.6)nmol·m L^(-1)·h^(-1),黄芩素组中的原型药物黄芩素C_(max)为(10.5±5.1)nmol/m L,AUC_(0-24)为(18.2±4.9)nmol·m L^(-1)·h^(-1);(2)静脉注射黄芩苷后,代谢转化为黄芩素的转化率为26.5%;静脉注射黄芩素后,代谢转化为黄芩苷的转化率为35%。结论:等摩尔给药情况下黄芩素的C_(max)高于黄芩苷,AUC_(0-24)却相反,这可能是由于黄芩素亲脂性较高,分布较广,清除率较低导致的;提示静脉注射黄芩苷和黄芩素能在体内进行相互转化且黄芩素的转化率高于黄芩苷。
杨迪袁婷婷干舒蕾崔亚娇丁茹吴玉林杨劲
关键词:黄芩苷黄芩素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
血清中谷胱甘肽浓度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建立人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的LC-MS/MS检测方法,并研究甲磺酸帕拉德褔韦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潜在的谷胱甘肽耗竭风险。方法:以阿德福韦酯(10 mg·d^(-1))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300 mg·d^(-1))为对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受试者,监测多次口服甲磺酸帕拉德褔韦(90 mg·d^(-1))的谷胱甘肽血清浓度。血清样品经N-乙基马来酰亚胺的维生素C水溶液衍生化及甲醇蛋白沉淀后检测。分析柱为Phenomenex Synergi Fusion-RP 80A觷column,流动相为2 mmol·L^(-1)甲酸铵和0.1%甲酸(A)、甲醇(B),梯度洗脱。谷胱甘肽及内标(卡托普利)衍生物的离子对m/z为433.1→304.1、343.1→228.1。结果:该方法的线性关系(20~2000)ng·m L^(-1)、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等均符合方法学要求。甲磺酸帕拉德褔韦组的谷胱甘肽浓度为(126.47±34.75)ng·m L^(-1)(x±s)。结论:本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人体药动学研究。多次口服甲磺酸帕拉德褔韦(90 mg·d^(-1))并无谷胱甘肽耗竭风险。
干舒蕾杨迪胡林袁雅文胡艳艳杨劲陈丁丁
关键词:谷胱甘肽血清LC-MS/M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