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
-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将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CSC同时合并Hp感染的51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初诊时即接受了根除Hp的药物治疗,B组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视力(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标准Amsler方格表、色觉检查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测。随访18个月。结果A组患者视力在随访的第6、12及18个月均比B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视物变形率、变暗率及变色率在初诊及随访的12个月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18个月后,A组患者视物变形率、变暗率均比B组明显下降,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视物变色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的视网膜下积液在6个月内既已全部吸收,且A组患者在随访的第3个月及18个月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除Hp感染可提高CSC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 王甲刘真刘玉岭赵梅
-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下积液前瞻性临床研究
- 0.01%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调节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观察0.01%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调节参数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轻中度近视患者61例(122眼),年龄13~16(14.4±0.9)岁,根据监护人意愿分为2组:阿托品组30例(60眼),滴用0.01%阿托品滴眼液1次;对照组31例(62眼),滴用玻璃酸钠滴眼液1次。阿托品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4、6 h行近视力、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检查。对照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6 h行近视力、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点眼药前后,2组间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9,P=0.650),各时间点近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2,P=0.594),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97,P=0.756)。阿托品组用药后2 h调节幅度低于对照组(t=-13.09,P<0.001),2组间用药后6 h调节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797);阿托品组用药后2 h调节幅度[(10.09±0.69)D]较用药前[(12.58±0.88)D]下降(P<0.001),用药后4 h调节幅度(10.98±0.77)D较用药后2 h升高(P<0.001),用药后6 h调节幅度(12.45±0.77)D和用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1)。阿托品组用药后2、6 h的调节灵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阿托品组各时间点调节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P=0.965)。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部1次后,调节幅度下降,但剩余的调节力足够,不影响近视力和调节灵敏度。
- 刘真王甲李广林
- 关键词:阿托品青少年近视
- 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治疗薄角膜圆锥角膜术后3年疗效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评估核黄素/紫外线A胶原角膜交联术(CXL)治疗薄角膜圆锥角膜患者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年1-7月因圆锥角膜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行CXL治疗的患者19例(32眼),其中男12例(21眼),女7例(11眼)。以角膜基质厚度400μm为分界线,将圆锥角膜患者分为薄角膜组和厚角膜组。薄角膜组使用低渗性核黄素溶液进行角膜交联术治疗,厚角膜组使用等渗核黄素溶液进行CXL治疗,术后随访3年,观察角膜最大K(Kmax)值、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最薄处角膜厚度(TCT)、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等参数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薄、厚角膜组术后Kmax值随时间延长均持续降低(F=24.364,P<0.001;F=10.427,P=0.001);薄角膜组术前,术后1、2、3年Kmax值分别为(60.51±6.11)D、(57.43±6.82)D、(56.13±6.85)D、(54.97±6.66)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P=0.002;t=4.637,P<0.001;t=5.816,P<0.001);厚角膜组术前,术后1、2、3年Kmax值分别为(54.56±6.27)D、(53.25±6.42)D、(52.32±6.47)D、(51.58±6.70)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6,P=0.040;t=3.302,P=0.005;t=3.769,P=0.002);术前薄角膜组Kmax值高于厚角膜组(t=2.714,P=0.011),术后1、2、3年2组间K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薄角膜组UCVA、BCVA、TCT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Z=-3.063,P=0.002;t=4.468,P<0.001),厚角膜组UCVA、BCVA、TCT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2,P=0.003;Z=-2.956,P=0.003;Z=-3.410,P=0.001)。2组眼压、E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薄、厚角膜组术前组间及术后3年组间UCVA、BCVA、眼压、E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3年组间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16,P=0.001;Z=-4.024,P<0.001)。结论:CXL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薄角膜圆�
- 张焕开李志伟王甲王甲
- 关键词:圆锥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