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志伟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北科技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急性
  • 2篇成像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脑病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动脉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急性
  • 1篇信号
  • 1篇信号特点
  • 1篇血管型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表现
  • 1篇预后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效果

机构

  • 12篇湖北科技学院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12篇赵志伟
  • 8篇袁劲松
  • 4篇盛练
  • 3篇余开湖
  • 1篇贾岩龙

传媒

  • 3篇湖北科技学院...
  • 2篇中国CT和M...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5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期与双期团注法在光子双源CT下肢动脉造影效果中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针对双源CT下行两种不同的静脉注射方法,多期静脉注射方法,双期静脉注射方法,对比观察其成像效果,以供技术操作者正确应用。 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疑有下肢动脉病变患者 40 例,男性 26 例,女性 1...
杨涛余开胡孔曙兵王升忠程国涛袁劲松赵志伟
MSCT及MRI对透明血管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透明血管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 spiral CT,MS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6例透明血管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MSCT及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6例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6例透明血管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均为单发、局限型,其中发生于胸腔者3例,均为女性,年龄44~52岁;发生于腹腔者3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7~53岁。6例MSCT平扫+增强扫描病灶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与邻近动脉强化基本一致,延迟期持续性强化,周边可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可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MSCT及MRI 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有助于评估透明血管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病灶的血供情况及与周边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柯岩冯海凤贾岩龙袁劲松赵志伟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MRI纵隔
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去子宫内金属节育环伪影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去子宫节育环伪影中的应用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30例有子宫节育环患者行盆腔扫描时,采用双源 CT 双能量模式扫描,应用单能谱技术(monoenergetic)及后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
袁劲松田红岸王升忠杨涛赵志伟盛练余开湖
大黄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制备包裹大黄素的聚乳酸微球并进行表征,研究其体外释放曲线。方法采用W/O/W溶剂蒸发法制备包裹大黄素的聚乳酸微球,并对微球的表面形态、粒径、载药量与包封率等质量指标进行考察,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药行为,拟合动力学模型。结果包载大黄素的聚乳酸微球外观圆整,呈球形,粒径为(4.87±0.1)μm,载药量为(31.37±1.41)%,包封率为(92.18±0.39)%,体外释放时间10d,释放量(86.93±3.78)%,对其体外释药曲线进行拟合,大黄素聚乳酸微球释药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其拟合方程为lnQ=0.3759lnt-2.0691(R^2=0.959)。结论制备的包裹大黄素的聚乳酸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能缓慢释放药物。
李鸣粤赵志伟罗斌华
关键词:大黄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A减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的扫描时间更短、图像减影时间更短、辐射剂量更低(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的检查中具有较大价值,可有效缩短扫描时间与图像减影时间,且辐射剂量较少。
袁劲松赵志伟盛练
关键词:脑血管
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疑似肺结核患儿共179例,首先对所有儿童进行常规剂量智能化自动跟踪80MA-100MA螺旋CT扫描,然后间隔2天后对1-7岁儿童选择20MA、8-14岁儿童选择30MA进行低剂量扫描。将不同剂量的CT片在不显示毫安量参数的情况下混放,并进行盲法图像质量比较。结果 1-7岁儿童常规剂量CT图像总分为93.4分,低剂量20MA CT图像质量总分为74.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8-14岁儿童常规剂量CT图像总分为94.8分,低剂量30MA CT图像质量总分为89.0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30MA低剂量螺旋CT扫描,能够作为常规性诊断不同年龄儿童的肺结核,CT图像质量能够达到影像学诊断要求,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辐射剂量;20MA低剂量螺旋CT扫描后图像质量较差,一般不作为常规性儿童肺结核诊断。
袁劲松赵志伟
关键词:螺旋CT儿童肺结核
虚拟去钙双能量CT与MR成像在椎体急性骨挫伤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双源CT(DECT)双能量虚拟去钙技术在椎体急性骨挫伤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同时行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及MR成像诊断为椎体急性骨挫伤病人27人,共计38个椎体,其中胸椎13...
赵志伟袁劲松柯岩贾岩龙杨涛余开湖王升忠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等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CT、超声)、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12例患者(女性7例,男性5例)均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直径约0.5~3.7 cm,其中9例为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1例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中9例伴发热且其中1例伴发四肢皮疹。影像学表现:8例行CT扫描直径约1 cm以上肿大淋巴结中央见斑点状、线条状坏死灶,无钙化;4例行超声检查示肿大淋巴为实性结节回声,无坏死、钙化。实验室检查:7例WBC计数减低,5例WBC计数正常,9例血沉加快,2例EB病毒衣壳抗体(EBV-VCA-IgA)阳性、EB病毒早期抗体(EBV-EA-IgA)阳性。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淋巴结结构破坏,皮质及副皮质区见灶性组织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增生,有核分裂,见片状或灶状碎屑性坏死灶,无中性白细胞;免疫组化多为LCA+,CD3部分+,CD20部分+,CD68+。治疗措施:增强免疫力、使用糖皮质激素、伴病毒感染者加抗病毒药和对症支持治疗。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并发热的青年患者(尤其女性),当影像学(CT)发现肿大淋巴结中央出现少许点状坏死灶、无钙化,再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做出疑似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但最终结果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综合诊断。
柯岩冯海凤郑义赵志伟贾岩龙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MSCT对晶状体脱位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晶状体脱位的MSCT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53例经临床证实晶状体脱位的病例的MSCT表现.结果:MSCT诊断晶状体全脱位33例,晶状体半脱位16例,未显示明确异常4例,诊断符合率92.4%,误诊病...
袁劲松赵志伟盛练程国涛余开湖
关键词:晶状体全脱位半脱位X线计算机
能谱CT静脉期多定量参数对于实性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静脉期能谱CT多定量参数对于鉴别肺部实性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能谱CT静脉期扫描的实性肺结节患者多定量参数,包括静脉期40~90keV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标准碘浓度及有效原子序数。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良、恶性实性肺结节各定量参数情况,并分析其作用于判断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实性肺结节在静脉期40~90keV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标准碘浓度及有效原子序数均高于良性结节(P<0.05),ROC曲线显示,静脉期40~90keV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标准碘浓度及有效原子序数对于实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均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结论静脉期能谱多定量参数能有效鉴别实性肺结节的良、恶性。
赵睿依赵志伟
关键词:能谱CT肺结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