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剑辉

作品数:73 被引量:66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2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3篇岩石
  • 22篇矿物
  • 21篇地球化
  • 21篇地球化学
  • 19篇化学特征
  • 18篇地球化学特征
  • 17篇岩石地球
  • 17篇岩石地球化学
  • 17篇石地
  • 14篇岩石地球化学...
  • 13篇侵入岩
  • 12篇地质
  • 11篇新矿物
  • 11篇岩体
  • 10篇杂岩
  • 10篇杂岩体
  • 10篇产状
  • 9篇矿物学
  • 9篇碱性岩
  • 9篇碱性杂岩

机构

  • 62篇中国地质科学...
  • 40篇北京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地质职工...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吉林省勘查地...
  • 1篇天津华北地质...

作者

  • 73篇蔡剑辉
  • 32篇阎国翰
  • 17篇牟保磊
  • 14篇任康绪
  • 12篇李凤棠
  • 9篇王亚莹
  • 7篇张佳文
  • 7篇储著银
  • 7篇赵元艺
  • 7篇周伟伟
  • 6篇张光弟
  • 5篇熊群尧
  • 5篇许保良
  • 4篇魏友华
  • 4篇黄道袤
  • 4篇柳晓艳
  • 4篇耿新霞
  • 4篇王裕先
  • 3篇童英
  • 3篇邵宏翔

传媒

  • 10篇岩石矿物学杂...
  • 9篇矿床地质
  • 8篇岩石学报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矿业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西北地质
  • 2篇矿产综合利用
  • 2篇地质通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新疆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4年全球发现的新矿物种被引量:3
2021年
对2014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的112种新矿物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特别是从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与其他矿物种的关系、矿物名称来源、化学反应和光谱学特征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这些新矿物的重要矿物学特征,同时按照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对112个新矿物种的中文名称进行了统一审订。通过定期公布国际新矿物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并逐步完善和规范矿物种中文译名体系,为我国新矿物的发现、研究和命名工作提供有科学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蔡剑辉
关键词:新矿物
德兴铜矿床地质环境模型初探被引量:11
2003年
德兴铜矿位于赣东北地区,该矿床自开发以来,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矿山环境方面,总体上是矿山环境较好的矿区,但局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包含影响潜在环境效应的地质因素、开采前的环境特征和开采过程中的环境特征三方面内容的矿床地质环境模型。据原生铜矿石、氧化矿石、淋滤矿石和次生硫化物矿石的有关元素含量,计算出开采前由矿床向环境输出了2.1万吨Cu、7.6万吨S和941吨Mo。主要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由地下被带至地表经氧化和水解反应后产生酸、Fe^3+及释放出的As、Cd、Cu等重金属元素污染了环境。黄铜矿在人工堆浸后,排放水中的Cu^2+及其它重金属元素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矿山开采低品位矿石堆浸产生的集液池之外排水为大坞河之污染源,该源头每年至少输出Cu 202吨、Zn 22.04吨、Cd 307kg。30年间铜矿开采过程中大坞河流域河床沉积物中有2.58吨Pb、3.1吨Zn、351.2吨Cu和11.5吨Mo,均为河水污染所致。
赵元艺张光弟蔡剑辉熊群尧王景来李文志
关键词:德兴铜矿环境污染环境效应
北京房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和Sr、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67
2005年
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1.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宕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多与埃达克岩(adakite)极其相似的独特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又与Defant和Drummond(1990)定义的典型埃达克岩(O型)有明显差别,与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更为接近,或也称之为中国东部燕山期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本文通过房山岩体Sr、Nd、Pb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在143Nd/144Nd-87Sr/86Sr图解上,两期岩石投影点均落在EM Ⅰ型富集地幔范围之内,暗示其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有关;钾长石Pb同位素特征也说明房山岩体岩浆来源与EM Ⅰ型富集地幔和下地壳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的碳、氢、氧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房山岩体物质来源较深,与上地幔和下地壳有关。此外,发现房山岩体两期侵入岩的εNd(t)值(-13.6--14.2)远高于华北地台区古老下地壳的εNd(t)值(-32--44),而与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的εNd(t)值(-8--18)近似。由于现有的研究已确证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是由幔源基性岩浆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时底侵到下地壳底部构成的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故推测房山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北地台古老下地壳关系不大,而可能与年青下地壳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提出房山岩体两期岩石形成的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可能发生于中生代早期,由于软流体 (层)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生成带有富集地幔印记的玄武岩浆,该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冷却成为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第二阶段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由于当时软流圈呈蘑菇云状大规模上升,热侵蚀面抬升到壳-幔过渡带,导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榴辉岩-麻粒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生成C型埃达
蔡剑辉阎国翰牟保磊任康绪宋彪李凤棠
关键词:微量元素岩石成因
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和Nd、Sr、Pb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46
2005年
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具有硅过饱和(出现石英,w(SiO2)=62.01%~67.28%)、准铝(w(Al2O3)=12.20%~16.83%)、富碱(w(Na2O) +w(K2O) = 11. 14% ~ 14. 18%,里特曼指数σ= 6. 40 ~ 8. 65)、富钾(w(K2O)/w(Na2O)=1.01~1.79)和低铁、镁的特征。总稀土较高,稀土配分曲线呈陡右倾模式。微量元素强烈富集LILE和LREE,相对亏损Nb、Ta、Ti 和P。上述特征以及低钕(ε(Nd,t) = - 7. 3 ~ - 9. 4)高锶(ε(Sr,t)=+53.9^+99.9)的同位素特征反映物质来源主要与富集型上地幔有关,但受到不同程度壳源物质的混染作用。Nd、Sr、Pb联合示踪表明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与华北断块北缘印支期富碱侵入岩带具有相似性,但不同于塔里木北缘富碱侵入岩。结合时空分布、同位素组成以及所处的构造动力学体系等因素将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和燕辽—阴山印支期富碱性侵入岩带划归为同一印支期富碱性侵入岩带。指出至少到晚古生代—印支期时阿拉善断块已经与华北断块构成了一个整体。
任康绪阎国翰牟保磊蔡剑辉童英李凤棠赵凤三古丽冰杨斌储著银
关键词:富碱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Nd、Sr、Pb同位素特征及源区性质探讨被引量:17
2008年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它纵切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兴蒙-吉黑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四个大地构造单元,特别是在该断裂带出露许多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体,构成一条长达近2000km 的富碱侵入岩带。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次从大尺度对整个郯庐断裂带富碱侵入岩的 Nd、Sr、Pb 同位素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四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畜碱侵入岩具有明显不同的 Nd、Sr、Pb 同位素特征,暗示四大构造单元富碱侵入岩的源区性质差别较大: 兴蒙-吉黑造山带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源于和亏损地幔有成因联系的年青地壳(ε_(Nd)(t)为正,平均值+2.25);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都主要源于 EMI 型富集地幔(ε_(Nd)(t)均为负值)。但是这三大构造单元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差别较大。大别-苏鲁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相对富集程度最高(ε_(Nd)(t)平均值为-17.06);华北克拉通次之(ε_(Nd)(t)平均值为-10.03);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最低(ε_(Nd)(t)平均值为-6.41)。本文认为大别-苏鲁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相对最富集的原因可能是在早中生代扬子克拉通陆壳向华北克拉通深俯冲之后的折返过程中,因压力释放有利于熔/流体的形成、析出和向上交代并改造华北岩石圈地幔使之成为富集地幔。
阎国翰蔡剑辉任康绪牟保磊李凤棠储著银
关键词:源区性质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郯庐断裂带
内蒙古哈达门沟石英正长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2013年
采用同位素稀释法(TIMS)和二次离子探针法(SHRIMP)对内蒙古哈达门沟大型金矿床主矿体控矿岩石进行了锆石测年研究,最终确定了石英正长岩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其锆石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2483 ±10) Ma(1σ),上交点年龄为(2508 ±41) Ma(1σ)。哈达门沟石英正长岩是国内迄今报道的元古代最古老的富碱侵入岩,其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大地构造意义,指示了华北古陆在经历太古代末的碰撞拼合事件已经结束,地壳具有一定厚度,并已经开始向拉张性构造环境转变。
任康绪阎国翰蔡剑辉邹天仁牟保磊李凤棠
关键词:TIMSSHRIMP哈达门沟金矿富碱侵入岩古元古代
汾河碱性和偏碱性侵入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汾河碱性和偏碱性侵入岩带属于中国北方三个中生代NNE向碱性和偏碱性侵入岩带之一,本文将对该岩带的塔儿山-二峰山岩体、狐偃山岩体和紫金山岩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该带岩体的物质来源和形成的大地构造环...
王亚莹蔡剑辉阎国翰
关键词: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被引量:6
2021年
从195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开始至今,逾6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现和报道的新矿物达175种,其中142种为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委员会(IMA CNMNC)正式批准的有效独立矿物种。本世纪近二十年来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尤为突出,已发现新矿物数量达60种,位列世界第六。特别是关于自然元素矿物大类新矿物的发现位于世界前列,关于稀土新矿物和冲击变质超高压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本文着重从上世纪中国新矿物种的修订、本世纪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数量和晶体化学类型以及产出特征等方面对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推进我国新矿物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和启迪。
蔡剑辉
关键词:新矿物
阴山—燕山北麓富碱侵入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构造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本文研究的达茂旗黄合少、察哈尔右后旗古城和河北尚义县八道沟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燕山北麓,索伦缝合带以南,沿近东西方向展布。主要岩石类型为正长岩、二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SiO2含量59.08%~66.52%,Al2O3=15.34%~21.67%,A/CNK<1。属于准铝质中性岩范畴。全碱含量(Na2O+K2O)均在8%以上,在岩石的碱度率AR—SiO2图解上大多数样品落入碱性与过碱性区域,里特曼指数σ值从3.73~10.83均位于碱性或过碱性系列,属于碱性岩。岩体的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和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Ti、P、Nb和Ta等为特征。岩石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并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的特征。除极个别样品外,岩石具有Eu负异常(δEu=0.35~0.91)。通过对察哈尔右后旗古城正长岩体和河北尚义县八道沟富碱侵入岩体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获得其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13.2±3.3~415.0±5.9 Ma和366.8±5.2~372.3±4.7 Ma,表明其均为古生代泥盆纪富碱侵入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前人关于阴山—燕山北麓其它富碱侵入岩体(内蒙古固阳东高家村碱性正长岩体、黄合少碱性正长岩和冀北水泉沟碱性杂岩体)的研究成果,推断在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燕山北麓一带,可能存在一条东西方向展布的晚古生代泥盆纪富碱侵入岩带。根据该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Ta/Yb—Th/Yb与Zr/Nb—Zr/Nb—Y/Nb判别图推测其岩浆物质来源可能与富集地幔有关,按照成岩温压环境指示,其形成深度位置约为下地壳,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明显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依据前人关于碱性岩特征的研究,结合本文研究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和及Rb—Nb+Y构造判别图解指示,推测岩体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可能与古生代志留纪末兴蒙造山带南部发育的白乃庙岛弧带和
龚弥蔡剑辉阎国翰刘楚雄刘钊
关键词:富碱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龄
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晚中生代碱性岩中锆石特征对比
2014年
锆石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副矿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岩石中。锆石具极强的稳定性,既使岩石受过部分熔融或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也不会使其中的锆石丢失所有源区信息。此外,锆石的不同结构或成分分区(带)可保留与之特定形成阶段相关的地质信息。因此,对锆石晶体形貌、结构及成分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推测或判别锆石及其寄主岩石的生长条件。
闫志娇蔡剑辉阎国翰周伟伟
关键词:晚中生代大地构造单元锆石风信子石岛状硅酸盐矿物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