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晓甜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纤毛
  • 2篇纤毛虫
  • 2篇毛虫
  • 1篇形态学
  • 1篇异源
  • 1篇游仆虫
  • 1篇散毛
  • 1篇系统学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发生
  • 1篇棘尾虫
  • 1篇个体发育
  • 1篇分子系统
  • 1篇分子系统学
  • 1篇分子系统学研...
  • 1篇SSU

机构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2篇胡晓钟
  • 2篇罗晓甜
  • 1篇马洪钢
  • 1篇李俐琼
  • 1篇高凤
  • 1篇张雪
  • 1篇王玉蕊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腔游仆虫形态学、个体发育与分子系统学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游仆类是纤毛虫中进化最为复杂和高等的一大类群,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游仆类的多样性,本研究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和银浸法染色技术对采自青岛小西湖的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的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在完整的形态学及发生学研究基础上,测定了小腔游仆虫的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r DNA)序列,通过序列比较和分子系统树构建等方法,对小腔游仆虫的系统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种鉴别特征为9根额腹棘毛,5根横棘毛,2根缘棘毛,2根尾棘毛,8列背触毛,double-eurystomus型银线系。发生学特征包括:(1)后仔虫口原基在表皮下独立发生,前仔虫完全继承老口围带;(2)额–腹–横棘毛原基从左向右按照3:3:3:2:2的模式形成额腹棘毛和横棘毛;(3)前后仔虫最左侧额腹棘毛分别由独立产生的原基形成;(4)缘棘毛原基独立发生;(5)初级背触毛原基来自虫体中部老结构的反分化;(6)前后仔虫尾棘毛分别来自最右侧2列背触毛原基和老背触毛列末端;这些特征显示出游仆虫属个体发生模式的高度保守性。分子系统分析与形态学数据一致,即游仆虫属为单元发生,且小腔游仆虫与艾美游仆虫(Euplotes amieti)、阔口游仆虫(E.eurystomus)和伍氏游仆虫(E.woodruffi)聚在一起。
张雪王玉蕊樊阳波罗晓甜胡晓钟高凤
关键词:纤毛虫形态学系统学
鬃异源棘尾虫的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鬃异源棘尾虫(Tetmemena pustulata(Müller,1786)Eigner,1999)漠河种群的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研究表明:本种群与其他种群在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特征方面十分吻合。无性生殖期间细胞发生学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如下:1)老口围带为前仔虫所继承,老波动膜仅在前部发生更新;2)后仔虫口原基为表层独立发生;3)老棘毛II/2、III/2与IV/3、IV/2、V/4分别参与前、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的构建;4)前、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I-VI以"1∶3∶3∶3∶4∶4"的方式分化形成棘毛;5)前、后仔虫的缘棘毛原基分别由老结构反分化形成;6)背触毛发生为尖毛虫模式,但2列背缘触毛原基源于右缘棘毛原基前端断裂。本研究为该种背缘触毛原基起源的首次揭示。
罗晓甜李俐琼马洪钢胡晓钟
关键词:纤毛虫细胞发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