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性疾病
  • 1篇预后
  • 1篇预后评估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扩张
  • 1篇中价值
  • 1篇相关性疾病
  • 1篇哮喘
  • 1篇结缔组织病
  • 1篇累及
  • 1篇后评
  • 1篇后评估
  • 1篇间质性
  • 1篇间质性肺炎
  • 1篇肺炎
  • 1篇肺脏
  • 1篇IGG4
  • 1篇IGG4相关...

机构

  • 4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4篇苏彦平
  • 3篇张国俊
  • 1篇张磊
  • 1篇刘升云
  • 1篇张福瑞
  • 1篇王磊
  • 1篇余静
  • 1篇桑倩

传媒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肺脏一例被引量:2
2016年
IgG4相关性疾病(IgG4 re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种免疫介导、以累及多脏器或组织、伴血清IgG4升高、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为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临床谱广泛,可累及肝、胆、肾、涎腺、泪腺、淋巴结、纵膈、腹膜后、甲状腺、前列腺及肺等,其中肺脏受累较为罕见。IgG4相关性肺疾病(IgG4 related lung disease,IgG4-RLD)提出较晚,2004年Duvic和Desrame等[2]首次详细报道了第一例IgG4-RD患者肺脏受累。
桑倩苏彦平余静卢春亚张磊刘升云张国俊
关键词:IGG4相关性疾病
43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而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3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发病季节、过敏史、家族史、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血清总IgE水平、临床表现、发病顺序等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男13例(30.2%),女30例(69.8%);年龄25~82岁,平均47.0岁;其中有明确过敏史18例(41.9%); 16例行血清总IgE测定,均高于正常水平;临床表现:咳嗽(81.4%)、胸闷(62.8%)、咳痰(44.2%)、喘息(30.0%)、咯血(11.6%)、呼吸困难(7.0%)、发热(4.7%);治疗:给予所有患者抗感染、止咳、化痰等一般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和(或)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治疗。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特异性,全方位的临床特征分析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或)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王真真苏彦平邱凌霄张国俊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哮喘
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9例临床分析
2018年
目的分析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TBA)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例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胸闷3例,咳嗽4例,咯血2例,发热1例,声音嘶哑1例。胸部CT检查:2例患者结果报告肺门占位并肺叶不张及实变,4例结果报告气管及支气管狭窄,1例结果报告气道内不规则软组织影,2例结果报告气管支气管未见异常。诊断:5例经首次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即确诊,1例手术确诊,3例多次气管镜活检后确诊,气管镜下可见管壁呈弥漫增厚型、气道新生物型、局部水肿狭窄阻塞型。治疗:1例T-SPOT弱阳性及1例结明三项弱阳性者接受抗结核药联合强的松治疗,1例症状加重,1例失访;4例给予激素治疗,2例观察中,1例自行停药,1 a后复查气道弥漫重度狭窄,伴发喉鸣音,另1例规律复查;1例手术切除;2例对症治疗。结论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系统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胸部CT能起到一定的筛查作用,临床主要根据具体病变部位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苏彦平王真真邱凌霄张国俊
肺动脉直径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预后评估中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讨肺动脉直径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al lang disease, CTD-ILD)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3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89例CTD-IL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经胸部CT测定平均肺动脉宽度(mean pulmonary artery, MPA)、对应升主动脉宽度(AAo)及肺动脉和主动脉宽度比值(PA/AAo),并对其预后进行了随访。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CTD-ILD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 DLCO)、平均肺动脉(MPA)直径和CTD-ILD的全因死亡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MPA、年龄、性别、血沉和CTD-ILD全因死亡率有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了MPA直径对CTD-ILD预后预测的界值为30.65 mm。Kaplan-Meier (KM)预后分析进一步揭示,在CTD-ILD患者中,MPA≥30.65 mm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MPA<30.65 mm患者。结论 CT测量的肺动脉宽度对评估CTD-ILD预后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王磊苏彦平詹启强张福瑞
关键词: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