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 作品数:8 被引量:34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CTO患者1 363例。根据介入治疗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成功组(n=1 090)和失败组(n=27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造影情况,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与成功组相比,失败组吸烟(68.1%vs 60.6%, P=0.023)及既往PCI患者(28.2%vs 22.2%,P=0.036)比例更高,失败组右冠状动脉CTO更常见(57.1%vs 44.0%,P=0.000),迂曲病变(70.7%vs 60.9%,P=0.003)和中、重度钙化病变(30.0%vs 21.2%,P=0.002)的比例更高。在平均29个月的随访期间内,成功组MACE(14.6%vs 23.1%,P=0.000)和再次血运重建(12.0%vs 22.3%,P=0.00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失败组,而全因死亡(2.3%vs 0.7%,P=0.112)和心肌梗死(1.3%vs 1.1%,P=0.796)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CTO介入治疗成功仍然可以减少术后的MACE风险(HR=0.661,95%CI:0.488~0.894,P=0.007)。当靶病变为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时,成功组MACE事件显著减少;当靶病变为左回旋支时,成功组和失败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成功的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远期MACE事件的发生率。其主要减少了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的需要,而在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方面,成功组和失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王昊 慕朝伟 丰雷 尹栋 朱成刚 刘帅 赵志勇 窦克非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长期预后 围手术期血小板减少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远期预后影响研究 第一部分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对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远期预后影响 研究背景: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 刘帅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围手术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临床预后 日本血吸虫转录组学研究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疾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76个国家及地区,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2009年,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基因组草图公布,为实现世界范围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刘帅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转录组学 寡核苷酸芯片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谱 中国人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对预后影响 刘帅 窦克非胶质瘤位置特征同患者年龄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本文从以下几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胶质瘤分布及同患者年龄关系研究 目的: 描述胶质瘤在脑内分布情况,探究肿瘤位置同患者诊断时年龄之间的关系。 方法: 我们回顾性入组了200例低级别胶质瘤(LGG)患者和2... 刘帅关键词:胶质瘤 肿瘤位置 患者年龄 预后分析 室管膜下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二维与三维定量分析测量结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比较二维(2D)与三维(3D)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所得出的相关参数,探讨3D-QCA在分叉病变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入选176例于我院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使用Medis分叉病变软件对所有病变分别进行2D-QCA与3D-QCA分析。得到的参数包括:最小管腔直径,管腔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程度,病变长度,主支和分支远端分叉角度。比较相关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结果对于主支血管,3D-QCA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小于2D-QCA(63.6±11.5 vs 71.6±17.5;81.2±11.8 vs 88.9±12.8,P<0.05);而对于分支血管,3D-QCA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大于2D-QCA(42.0±15.6 vs 30.2±20.3; 54.2±18.2 vs 47.2±25.2,P<0.05)。3D-QCA所测病变长度均大于2D-QCA。另外,3D-QCA分析出的分叉角度明显小于2D-QCA(50.1±13.5 vs53.9±20.0,P=0.006)。各参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结论2D-QCA与3D-QCA在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和发掘3D-QCA在分叉病变分析中的优势。 王昊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关键词: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王昊 慕朝伟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01至2013-12在阜外医院择期PCI患者8 271例,根据术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分组,以血小板计数150×10~9/L为界将患者分为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7 617)及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65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平均随访30个月的远期预后情况,并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8 271例患者中,PCI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共654例(7.91%),其中轻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150×10~9/L)共634例(7.67%),中、重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20例(0.24%)。平均随访30个月,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组的全因死亡率(2.3%vs 1.0%P=0.0086)及心原性死亡率(1.2%vs 0.5%P=0.0261)均明显增加。其中,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心原性死亡率增加约13倍(HR=13.578,95%CI:1.812~101.75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增加约7倍(HR=7.765,95%CI:1.064~56.679)、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约11倍(HR=11.309,95%CI:2.749~46.530)。结论:择期PCI患者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并与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预后相关。 刘帅 赵延延 伏蕊 丰雷 朱成刚 尹栋 窦克非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