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鸿
-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ACE I/D基因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谷歌学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16年3月发表的关于ACE I/D基因多态性与房颤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对纳入的相关文献使用STATA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来评价ACE I/D基因多态性和房颤发病风险,同时检测发表偏倚。对各纳入研究按种族,房颤类型,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寻找可能的异质性来源。结果本文纳入了20篇有关ACE I/D基因多态性与房颤发病风险的研究,其中病例组3006例,对照组48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显性基因模型合并后的OR值为1.22(95%CI:0.97~1.52),等位基因模型合并后的OR值为1.22(95%CI:1.04~1.43),隐性基因模型合并后的OR值为1.41(95%CI:1.13~1.76),加性模型合并后的OR值为1.48(95%CI:1.11~1.98),共显性基因模型(DD vs.DI:OR=1.36,95%CI:1.09~1.70;DI vs.II:OR=1.12(95%CI:0.89~1.39)。在以民族为亚组的亚组分析中,高加索人可以在隐性基因模型中发现ACE I/D基因多态性与房颤有很强的联系(OR=1.53,95%CI:1.09~2.95);在以患者疾病背景为亚组的亚组分析中,高血压患者可在所有五个模型中发现较强的联系;在以年龄为亚组的亚组分析中,年龄≥65岁的患者可以在隐性基因模型和共显性基因模型中发现较强联系。研究中未发现有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ACE I/D基因多态性是房颤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DD基因型总体上可增加患者房颤发病风险,特别是在高加索人和高血压患者中,同时DD基因型可明显增加65岁以上病例房颤的发病风险,但在65岁以下病例中并未增加其房颤发病风险。
- 皮阳钱成魏宝柱曹建雷冯鸿王扬淦
- 关键词:ACE基因多态性心房颤动
-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效果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评估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进行系统性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2015年3月以前,并在各纳入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引文目录中寻找额外的合适的研究。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危险比(RR)和加权平均差(WMD)。结果共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737例接受曲美他嗪或安慰剂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曲美他嗪可以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WMD=6.98,95%CI:5.52~8.45,Z=9.35,P<0.001),6 min步行距离(WMD=83.39,95%CI:21.36~145.43,Z=2.63,P=0.008)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WMD=4.28,95%CI:-0.95^-0.35,Z=4.28,P<0.001)。此外,曲美他嗪还显著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WMD=-6.14,95%CI:-7.55^-4.74,Z=8.57,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WMD=-5.23,95%CI:-6.04^-4.41,Z=12.57,P<0.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WMD=-13.22,95%CI:-21.89^-4.56,Z=2.99,P=0.003),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WMD=-11.36,95%CI:-14.22^-8.50,Z=7.79,P<0.001),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D=-0.22,95%CI:-0.33^-0.11,Z=3.99,P<0.001),心血管事件和住院率(RR=0.35,95%CI:0.22~0.56,Z=1.74,P<0.001)。然而,在CRP水平和全因死亡率,曲美他嗪和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曲美他嗪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并且可以减少心脏原因的住院风险。
- 皮阳魏宝柱钱成吴慧婷曹建雷冯鸿王扬淦
- 关键词:曲美他嗪缺血性心肌病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 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压力负荷型心衰小鼠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利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探讨压力负荷型心衰小鼠的心衰发展进程中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功能的变化情况,为预测心衰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用小鼠重度胸主动脉缩窄模型模拟压力负荷型心衰发生发展情况,术后1-12周每周监测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小鼠常规心脏超声和斑点追踪成像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组小鼠术后1周即出现射血分数、纵向应变、径向应变、环向应变等左心室整体心功能参数的降低以及心尖部、心中部、心底部局部应变的下降,随着时间的进展,术后第7周出现整体纵向应变和心尖部纵向应变的进一步下降,第8周出现整体和局部各段心功能的全面下降。结论:在心衰的发展过程中,纵向应变先于常规心脏超声参数和径向应变、环向应变发生失代偿性损伤,心尖部纵向应变先于心中部和心底部出现损伤。
- 董巧巧陈卓彬冯鸿曹建雷王扬淦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衰左室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