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晓宇
-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跟骨关节内骨折中载距突骨折移位发生率及对手术复位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研究载距突骨折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发生率、移位程度和方式,探讨载距突骨块与距骨间的解剖对位关系,以及载距突骨折对术中复位和固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311例新鲜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跟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三个平面CT扫描。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系统分类,把所有患者分为有载距突骨折组和无载距突骨折组,比较2组之间骨折移位程度。将骨折块与距下关节面间成角超过10°和任意平面错位超过3 mm定义为移位。结果 311例(347足)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57.9%(201/347)存在载距突骨折。76.6%(154/201)的载距突骨折为冠状位骨折线,其次12.9%(26/201)为矢状位骨折线,6.5%(13/201)的载距突为粉粹性骨折,此外还有2%(4/201)的为"T"形或倒"T"形骨折线和1%(2/201)为水平位骨折线。10.9%(22/201)载距突骨折错位程度≥3 mm,18.4%(37/201)载距突骨折成角≥10°。结论载距突骨折后内侧骨块与距骨不能完全保持解剖关系,发生成角和错位的几率较大,跟骨骨折时载距突能与距骨维持原有解剖对位关系的传统理论不成立。术中骨折复位时螺钉置入可能导致骨块分离,甚至使跟骨后关节面塌陷成角。术前应评估患者载距突完整性和解剖对位情况,跟骨骨折存在载距突骨折移位或粉碎性骨折时,可能会影响术中骨折复位和固定,必要时根据情况选择内外侧联合入路。
- 张开苗晓燕杨晶申晓宇闫金成
-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移位
- 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对其周围诱导膜血管化及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分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骨水泥和最适配比的依诺肝素钠骨水泥(ES-PMMA)在兔胫骨缺损周围应用产生诱导膜组织内部血管化程度以及与血管生成相关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方法挑选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不处理,B组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C组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处植入PMMA骨水泥,D组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处植入ES-PMMA骨水泥。在术后4、6、8周3个时间点分别取出C、D组骨缺损处诱导膜组织,B组取胫骨缺损处临近结缔组织,A组取与胫骨最近的正常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样本血管密集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CD3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3种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收集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和数据。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4周时D组样本血管数量最多,且明显高于其余3组;6周时D组与C组血管密集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8周时D组样本血管数量最多,且明显高于其余3组。D组与C组比较在8周时微血管数量下降幅度不明显;IHC结果显示,4周时D组VEGF、FGF、CD313种蛋白表达程度均高于其余3组;6周时D组与C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高于A、B两组;8周时D组3种蛋白表达程度高于其余3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周时D组VEGF(2.975±0.101)、FGF(2.461±0.147)、CD31(2.461±0.147)相对含量与B组(1.350±0.033、1.423±0.137、1.350±0.136)、C组(1.831±0.063、1.873±0.265、1.921±0.1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8.200、58.149、24.788,P<0.05);6周时D组VEGF(2.562±0.217)、FGF(2.767±0.274)、CD31(2.432±0.122)相对含量与C组(2.459±0.236、2.719±0.283、2.399±0.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0.001、0.045,P>0.05);8周时D组VEGF(2.780±0.165)、FGF(1.841±0.144)、CD31(2.776±0.141)相�
- 张利齐向北傅德皓肖志航范伟业申晓宇
- 关键词:依诺肝素钠骨水泥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