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帅
-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4
- 供职机构:徐州市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CI患者行阿替普酶联合尤瑞克林、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患者行阿替普酶联合尤瑞克林、依达拉奉治疗前后血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接收的91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A组(30例)、对照B组(30例)、研究组(31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联合尤瑞克林、依达拉奉治疗;对照A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B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分析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4 h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A组及B组,研究组hs-CRP为(4.01±0.51)mg/L,均低于对照A组及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B组的NIHSS评分均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及尤瑞克林治疗后hs-CRP有所降低,但D-二聚体有一定升高,可改善预后及神经功能,D-二聚体、hs-CRP与ACI的预后密切相关。
- 张艳艳陈峰王帅帅凡小蕾石瑜李法强李振东包静纪艾玲
- 关键词:阿替普酶尤瑞克林依达拉奉C-反应蛋白
- 阿替普酶联合尤瑞克林、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阿替普酶联合尤瑞克林、依达拉奉治疗的疗效及在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治疗组32例给予阿替普酶联合尤瑞克林、依达拉奉治疗,对照A组32例给予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B组32例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结果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A组、对照B组分别为95.87%、78.13%、59.37%,治疗组与对照A组相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了增进疗效,尽快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后期生存质量,建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联合尤瑞克林、依达拉奉进行治疗。
- 张艳艳陈峰王帅帅凡小蕾石瑜李法强李振东包静纪艾玲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尤瑞克林
-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使用阿替普酶+血塞通治疗,观察组(51例)使用阿替普酶+丁苯酞治疗,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 陈峰王帅帅卢芸芸张艳艳纪艾玲
- 关键词:阿替普酶丁苯酞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及危险因素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徐州医院神经外科2018-02—2021-02收治的2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资料和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256例患者有狭窄病变600支,407支为颅内动脉狭窄,占67.83%;193例为颅外动脉狭窄,占32.17%。前循环和后循环分别为412支和188支,分别占68.67%和31.33%;107支血管累及大脑中动脉,占17.83%,为最常见累及血管。重度狭窄患者C反应蛋白(2.45±0.48)ng/L,白细胞介素-6水平(268.96±37.12)pg/L,中度狭窄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2.36±0.54)mg/L和(252.55±43.72)pg/L;轻度狭窄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2.21±0.32)mg/L和(244.78±40.32)pg/L,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狭窄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颅外动脉狭窄以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狭窄者以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前循环狭窄更为多发,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
- 李法强纪艾玲王帅帅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