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波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心源
  • 1篇徐梵澄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鉴赏
  • 1篇用笔
  • 1篇游戏
  • 1篇游戏性
  • 1篇造化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视界
  • 1篇中得心源
  • 1篇中国性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精神
  • 1篇人文精神缺失
  • 1篇山水
  • 1篇山水画
  • 1篇山水画教学
  • 1篇神圣
  • 1篇神圣性

机构

  • 3篇四川美术学院

作者

  • 3篇赵波

传媒

  • 2篇宗教与哲学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精神哲学视界中的艺术鉴赏——徐梵澄《古画品录·臆释》之索解
2015年
艺术鉴赏(审美),是精神哲学向上之一路径。从主观方面说,它包括“情感心”和“思维心”;从客观方面说,它包括可见的行动者(画家与鉴赏者)、行动对象(笔、墨、纸)、行动取向(“骨法用笔”等)、行动样式(作品)。而发为客观者,也可以叫作“境”,与前者主观方面的“心”对举。“情感心”也即“心灵”“心源”,是创作的出发点,也是鉴赏的归宿。这个出发点与归宿的追求是“作品性”,也即“精神”,表之山水画为“气韵生动”。而“气韵”显则“精神”见。气是“动态的流行”,韵是“流行的旋律”,合之为生命力的节奏,亦“动”亦“静”。无论绘画还是书法,皆有“节静”当求,盖因“节静”可以“致远”。远者之法有三:高、平、深。从笔墨方面说,三远法支撑着“气韵生动”的局面;从意境方面说,一“高上心胸”、一“艺术人格”(“林泉之心”)却是“在先者”。而“心胸”或“人格”的依据,便是那一点“意思和灵机”-“情感心”。也可以说,“心胸”与“人格”,既是“先天禀赋”,又是“后天养成”。落实到作品,无论创作还是鉴赏,“气韵生动”,既是“形容”,又是“目的”。
赵波
关键词: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对山水画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思考被引量:2
2017年
在现代美学意义上,山水画教学所具有的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阶段,实质上是要求技法和意境的完美融合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二者常是分隔的。特别是作为技法训练基础的临摹,大多偏重于描摹古典作品的笔法形貌,师法技巧而忘其精神。而技法与笔墨的运用,是传达心灵与意境的手段;在运用中,不仅勾勒出大自然山水的美妙意蕴,而且抒发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性的体悟,是画家生命的表达、人格的呈现。作画即做人,对于中国画专业学生整体人格的培养,应该在这一高度上加以认识。
赵波
关键词:人文精神笔墨
“节日”重温——读罗杨《守望中国节》的启示
2019年
传统节日自有其宗教性的源头,它是天道的“恩惠”,并暗许一“天人合一”之终极(目的)境。而人之所以能受用这一“恩惠”,是因为在人中有“群德”即“共同性”的种子,这种子之生根与成长,标志着文明的进步。“共同性”诉诸“思心”,更诉诸“情心”,在节日中,犹能彰显“仁爱”或“神圣之爱”的光辉。作为“恩惠”,节日又予人以启示,它教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个体)实践无限的生命(族类乃至人类),然后自己“功成身退”。节日又有其“共时性”的特征,它重复出现,表现出自己“完全的现在性”(伽达默尔语)。这一“完全的现在性”乃是意义与趣味的充满,这就是它的“游戏性”,在游戏中人们对幸福、成功、审美之愿望的情怀得以释放。中国节代表着“中国性”,这是一“善生”原则的普遍化,是勤劳与和平的象征,因之它就是“精神性”的。我们不是在时间中度过中国节,而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属于中国节。
赵波
关键词:共同性共时性游戏性中国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