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 作品数:16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札达盆地——探寻世界屋脊上的失落世界
- 2020年
-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它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单元,也是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多年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古生物学家组成的古生物科考队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发现了一大批动植物化石。通过不断研究,高原远古生物多样性的面纱正在被层层揭开。
- 黄健骆玫(绘图)
- 关键词:古脊椎动物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命演化札达盆地
- 西藏始新世狭叶梅属(Palibinia)的发现及其地质学和生物学意义
- 2024年
- 本研究重新研究了发现于西藏班戈盆地牛堡组、最初被定为似班克木属(cf.Banksia)的叶化石标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标本的叶形、叶片大小和叶脉特征均与狭叶梅属(Palibinia)的欧亚狭叶梅(Palibinia laxifolia Korovin)一致,因此将这些标本修订为欧亚狭叶梅。狭叶梅属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植物,依据目前所保存及可观察到的形态特征,还不能确定狭叶梅属与现代植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化石记录显示:狭叶梅属最早出现于广东三水、湖南衡阳、江苏仪征等地的古新世地层,在始新世狭叶梅属的分布区进一步扩大,中始新世狭叶梅属出现在青藏高原、中亚、欧洲和北美,渐新世狭叶梅属的分布区进一步缩小,在晚渐新世以后完全消失。此前的研究从狭叶梅属的形态特征推论,该属是干旱环境的指示植物。本研究对全球狭叶梅属分布的24个化石产地古气候模拟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狭叶梅属是一类生态幅较为广泛的植物,基于西藏蒋浪和四川热鲁中始新世植物群重建的古气候结果,也进一步证明狭叶梅属可分布于湿润环境,不宜作为干旱环境的指示植物。古气候模型模拟还表明狭叶梅属分布的区域年均温都比较高,是一类适应于热室气候环境的植物,属于古近纪中国东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
- 周浙昆王楠刘佳黄健李树峰苏涛
- 关键词:古近纪干旱环境
- 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化石的再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24年
-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希夏邦马峰的高山栎类(壳斗科栎属冬青栎组)叶片化石新材料。经过两次野外工作,探明该化石产地位于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约5800m的达索普冰川南侧5号冰川冰舌前端,化石产于野博康加勒群下部砂砾岩为主的粉砂岩夹层中。这批新发现的化石具有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类的典型特征,包括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柄粗短,叶缘全缘或具齿,二级脉5~6对,与前人报道的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叶片形态完全一致。通过与高山栎类现生种和化石种形态的详细比较,并结合几何形态测量法进行定量分析,希夏邦马峰的高山栎类化石叶片定为古帽斗栎(Quercus preguajavifolia Tao)。高山栎类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伴随青藏高原的抬升而逐渐繁盛并扩散到高原周边地区。由于现今的高山栎类植物海拔分布范围大(900~4500m),且化石产地的地质年代尚不清楚,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的古海拔意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化石的再次发现,不但有助于厘清化石产出的具体层位,还进一步丰富了该化石记录的形态特征并明确其分类学位置。相关认识将为进一步探究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生物多样性演化与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 苏涛苏涛陈琳琳刘佳张馨文黄健倪喜军邓涛倪喜军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植物群及古环境被引量:6
- 2020年
- 文章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西端札达盆地香孜地区上新统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叶片化石组合,共鉴定植物化石10科12属21种.研究表明札达盆地上新世的植被是以栒子、绣线菊、锦鸡儿、沙棘、杜鹃花、金露梅等灌木构成的落叶灌丛,叶形普遍微小.通过共存分析法和叶相-气候分析法重建古气候,表明札达香孜地区在上新世时有着较现今高的温度和降水,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古海拔重建表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的高程已经与现代相近.在亚洲中部干旱化的大背景下,该地区在新生代晚期以来的逐渐干旱导致了植被由灌丛向荒漠的转变,植物区系成分也随之发生改变.
- 黄健苏涛苏涛吴飞翔李树峰周浙昆
- 关键词:上新世植物化石古植被
- 云南景谷早中新世翅子树属叶片化石的发现及其古生态和植物地理学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锦葵科(Malvaceae Juss.)翅子树属(Pterospermum Schreb.)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该属化石目前只在印度有少量记录。本研究报道了产自云南省景谷县(23°31′N,100°42′E)下中新统三号沟组的翅子树属叶片化石。通过形态学研究鉴定出3个种:双兴翅子树(P.shuangxingii Y.S.Zhao,J.Huang et T.Su sp.nov.),叶片偏小型,顶端截形并具3浅裂,与现今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大花翅子树(P.grandiflorum Craib)形态较为相似;云南翅子树近似种(P.cf.yunnanense H.H.Hsue),叶片偏小型,顶端不分裂;翅子树属一未定种(Pterospermum sp.),叶片中型,叶片顶端具齿。景谷县翅子树属化石的发现证明,早中新世该属就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化并繁盛至今。综合本研究以及已有证据,翅子树属可能从印度次大陆起源,随后向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了现今热带亚洲的分布格局。此外,本研究还描述了翅子树属化石叶片上的9种昆虫取食类型,与该属现生种叶片的昆虫取食形态一致,表明该属现今的植食性昆虫取食行为可能在早中新世就已经出现。
- 赵弈善宋艾邓炜煜东黄健苏涛
- 关键词:锦葵科中新世昆虫取食植物多样性
- 中国西藏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被引量:2
- 2022年
- 本文报道了采自西藏喜马拉雅南坡的8个中国种子植物新记录种以及1个西藏新记录属。前者分别是吉隆牛奶菜(Marsdenia roylei)、塔基棕榈(Trachycarpus takil)、喀西蜂斗草(Sonerila khasiana)、旋花锡生藤(Cissampelos convolvulacea)、吉隆角盘兰(Herminium edgeworthii)、尼泊尔西番莲(Passiflora napalensis)、椭穗姜花(Hedychium ellipticum)和藏南象牙参(Roscoea brandisii);1个西藏新记录属为箭药藤属(Belostemma)(箭药藤Belostemma hirsutum)。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和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室(XZ)。
- 丁洪波周仕顺李剑武申健勇马兴达黄健宋钰文雪梅雷鸣土艳丽星耀武谭运洪
- 关键词:新记录种新记录属
- 若干重要地质事件对中国植物区系形成演变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7年
- 地球环境是植物区系形成的重要基础。本文总结了新生代以来中国境内的主要地质事件,并通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成分和孑遗特有成分地质历史的变迁,讨论了若干重要地质事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新生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青藏高原隆升、季风气候形成、干旱带演变和第四纪冰期等一系列地质事件,这些事件使中国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球环境,为植物区系形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也使得古近纪以来横贯东西的干旱带在中新世以后变成了总体上东部湿润、西部干旱的格局,这种格局的改变对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南北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壳斗科、樟科、木兰科、豆科、金缕梅科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成分在始新世均已出现,南方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在科、属组成上已经和现在非常接近。季风气候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关系密切并随之而演化发展。季风气候以冬春季干旱为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植物区系空间分化格局。华中等季风气候变化率较小的地区,冬春季相对湿润,因此中国第三纪孑遗成分集中分布于这一区域。
- 周浙昆黄健丁文娜
- 关键词:特有种常绿阔叶林
- 小檗科鬼臼亚科多样性格局的演化历史和成因
- 2023年
- 探究生物多样性在类群和空间不均一性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鬼臼亚科属于小檗科,包含10属约89种,属间物种数量差异巨大。本研究利用比较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重建了鬼臼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化时间和多样化历史,并探讨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净多样化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鬼臼亚科起源于92.75Myr,净多样化速率在约23Myr开始明显提升,最显著的净多样化速率转变发生在21Myr附近的淫羊藿属(Epimedium)分支上。基于性状的演化速率分析显示,具有蜜距和分布在东亚亚热带的类群具有较高的净多样化速率,但淫羊藿属特定的距长对其物种的净多样化速率没有影响;果实类型、假种皮和气生茎的有无对类群间净多样化速率无影响。本研究表明功能性状的演化和中新世以来东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加强导致了鬼臼亚科内部多样性的分布不均。
- 陈馥艳游旨价张秋月黄健星耀武
- 关键词:淫羊藿属
- 西藏东部中新世古海拔与古气候:基于芒康植物群的化石证据
- 苏涛许贺李仕虎邓成龙张世涛Robert A.Spicer丁林黄永江李树峰黄健周浙昆
- 云南文山中新世尖叶马蹄荷化石及生物地理学意义
- 黄健史恭乐苏涛周浙昆
- 关键词:金缕梅科中新世生物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