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红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7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二联和三联抗凝治疗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二联和三联抗凝治疗对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房颤并冠心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有对象均行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术后予以抗凝治疗,二联治疗组(50例)予以二联抗凝方案,三联治疗组(50例)予以三联抗凝方案;12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治疗期间出血事件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与二联治疗组比较,三联治疗组血CRP[(16.81±4.49)mg/L比(7.86±1.64)mg/L]、PLT[(298.47±54.33)×10^9/L比(148.89±23.11)×10^9/L]、Fg[(5.59±1.41)g/L比(2.14±0.56)g/L]和D-D[(0.37±0.08)mg/L比(0.21±0.06)mg/L]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三联治疗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二联治疗组(6.00%比22.00%,P=0.021);两组出血事件无显著差异(P=0.182)。结论: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实行三联抗凝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庄红张苏川尹俊蒋伟姚峰刘波黄璐杨萍代天邹勇
-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药
- 基于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预测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的稳定剂量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房颤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建立适合汉族人群老年房颤患者的华法林给药模型,指导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法:对200例口服华法林抗凝的老年患者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房颤患者华法林日均稳定剂量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依据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年龄、身高、体质量、合并用药建立华法林稳定剂量计算公式。结果:INR稳定在2.0~3.0之间时,CYP2C9*1/*1基因型患者日均使用华法林剂量(3.87±0.71)mg显著高于CYP2C9*3基因型患者(1.05±0.59)mg;VKORC1-1639AA基因型患者日均使用华法林剂量(2.94±1.03)mg显著低于VKORC1-1639GA/GG基因型患者(5.76±1.12)mg。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华法林稳定剂量公式,建立的回归模型中包含年龄、体质量、合并用药、CYP2C9*3和VKORC1-1639基因型,该模型能解释约56.5%个体间华法林剂量差异。结论:基于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建立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公式,能帮助指导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抗凝治疗。
- 蒋伟张苏川杨明邹勇姚峰尹俊石锋容楠庄红朱磊程波于洋魏翔刘建华刘敏
- 关键词:房颤华法林基因多态性CYP2C9VKORC1老年
- 金莲花总黄酮下调miR-215-5p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金莲花总黄酮对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迁移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0.2、0.4、0.8 mmol/L)的金莲花总黄酮作用于AngⅡ诱导CFs。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确定金莲花总黄酮使用浓度。Transwell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迁移、miR-215-5p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将miR-215-5p模拟物、抑制物分别转染CFs,检测上调或下调miR-215-5p对AngⅡ诱导的CF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 金莲花总黄酮作用于AngⅡ诱导的CFs后,细胞活力、迁移能力、miR-215-5p、磷酸化(p)-PI3K和p-AKT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上调miR-215-5p表达后,AngⅡ诱导的CFs活力、迁移能力显著升高(P<0.05)。下调miR-215-5p表达后,AngⅡ诱导的CFs活力、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上调miR-215-5p表达能够显著降低金莲花总黄酮对AngⅡ诱导的CFs活力、迁移能力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P<0.05)。结论 金莲花总黄酮能够降低AngⅡ诱导的CFs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iR-215-5p表达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邹勇徐亚宁刘波庄红尹俊张苏川
- 关键词: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
-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肺炎衣原体抗体IgG和IgM表达状况及感染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肺炎衣原体抗体IgG和IgM表达,分析感染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接诊4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TNF-α、CRP、tPA、PAI-1及CpnIgG、CpnIgM表达,观察两组相关资料比较,TNF-α、CRP、tPA、PAI-1及Cpn抗体检测结果,肺炎衣原体抗体IgG与各监测指标水平比较。结果两组tPA水平无明显差异,观察组TNF-α(2.84±0.26)μg/L、CRP(6.82±1.10)mg/L、PAI-1(0.82±0.12)AU/ml均大于对照组(0.60±0.28)μg/L、(2.47±0.70)mg/L、(0.45±0.14)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pn-IgM阳性率无明显差异,Cpn-Ig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阳性组TC、TG、LDL-C、PAI-1、CRP、TNF-α(4.92±0.89、1.87±0.59、2.56±0.68)mmol/L、(0.79±0.24)AU/ml、(5.26±1.30)mg/L、(2.19±0.68)μg/L均大于阴性组(4.22±0.75、1.18±0.31、2.19±0.56)mmol/L、(0.38±0.11)AU/ml、(2.70±0.86)mg/L、(1.06±0.34)μg/L(P<0.05),tPA活性(0.43±0.05)IU/ml小于阴性组(0.52±0.07)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抗体IgG与不稳定心绞痛有密切的关系,会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诱导CRP、TNF-α产生,干扰血浆脂质代谢,从而导致患者不稳定心绞痛病发。
- 刘波程波朱磊蒋伟庄红尹俊张苏川刘敏
-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
- 通心络胶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给予替米沙坦(每次80mg,每日1次,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观察组44例在...
- 庄红尹俊蒋伟姚峰邹勇刘波杨萍代天张苏川
-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替米沙坦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
- 文献传递
- 通心络胶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给予替米沙坦(每次80 mg,每日1次,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测2组血压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水平,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降低(P均<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DA、ET-1、v WF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 <0. 05),NO与SOD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替米沙坦单用及联合通心络胶囊均可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但联合治疗调节机体氧化应激指标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效果明显优于替米沙坦单用,值得推广应用。
- 庄红尹俊蒋伟姚峰邹勇刘波杨萍代天张苏川
-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替米沙坦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
- KLF5沉默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氧化应激条件下心肌细胞炎症因子分泌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研究沉默Krüpple样因子5(KLF5)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心肌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心肌H9c2细胞用过氧化氢处理,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LF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KLF5 shRNA慢病毒感染H9c2细胞,给予过氧化氢处理后,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LF5表达水平。MTT检测沉默KLF5对过氧化氢处理的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同时用q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水平。用NF-κB激活剂处理沉默KLF5的心肌细胞,MTT检测其在过氧化氢处理后细胞活性,qRT-PCR法检测过氧化氢处理后细胞中TNF-α、IL-1β水平。结果过氧化氢诱导H9c2细胞中KLF5 mRNA和蛋白表达。KLF5 shRNA慢病毒感染可下调氧化应激条件下H9c2细胞中KLF5的表达。过氧化氢能够下调H9c2细胞活性,提高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水平,促进细胞中NF-κBp65蛋白表达。沉默KLF5能够提高过氧化氢条件下H9c2细胞经活性,减少细胞分泌TNF-α、IL-1β,抑制细胞中NF-κBp65蛋白表达。NF-κB激活剂可以逆转沉默KLF5对过氧化氢处理的心肌细胞增殖活性、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结论氧化应激诱导心肌细胞表达KLF5,沉默其表达可以通过抑制NF-κB通路减少心肌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
- 庄红张苏川蒋伟刘敏刘波邹勇尹俊姚峰杨萍代天
- 关键词:心肌细胞炎症NF-ΚB
- 人参果总皂苷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观察人参果总皂苷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9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观察组则应用人参果总皂苷及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LVEF及心率均明显升高(P均<0. 05),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内皮素-1(ET-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 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不良反应均轻微,未影响治疗。结论人参果总皂苷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庄红蒋伟姚峰邹勇刘波黄璐杨萍代天张苏川
- 关键词: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慢性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
- 蛋白尿和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蛋白尿和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5年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其中有蛋白尿者41例,无蛋白尿者63例;预后良好者86例,预后不良者18例。比较有无蛋白尿、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无蛋白尿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率、高血压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心率及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蛋白尿者糖尿病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及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无蛋白尿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劣于无蛋白尿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无蛋白尿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所占比例低于无蛋白尿者(P<0.05)。不同预后患者性别、吸烟率、糖尿病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舒张压、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心率及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ACEI/ARB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者年龄和LVEDD大于预后良好者,收缩压、蛋白尿发生率、血清NT-proBNP水平及NYHA分级Ⅳ级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者,LVEF、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所占比例低于预后良好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OR=1.317,95%CI(1.219,1.578)]、血清NT-proBNP水平[OR=8.020,95%CI(1.592,9.863)]、NYHA分级Ⅳ级[OR=2.795,95%CI(1.164,4.917)]及LVEDD[OR=2.481,95%CI(1.153,2.578)]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OR=0.166,95%CI(0.029,0.954)]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
- 姚峰刘波庄红尹俊张苏川
- 关键词:心力衰竭蛋白尿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预后
- 医院与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肌酐白蛋白比值及预后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医院与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某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两组患者研究期间均由我院专科医生制定及调整治疗方案,所有患者每月门诊随诊1次;观察组同时由社区医师每周随访1次。随访2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UACR、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再住院率。结果:随访12、18、24个月时,观察组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60.83%、72.16%、92.17%,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54.87%、72.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及24个月时,观察组UACR显著低于对照组,随访24个月时对照组UACR转阳率(18.30%)明显高于观察组(9.1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12及24个月时,观察组LVESV、LVEDV及LVEF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随访24个月时,观察组的IV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时,观察组MACCE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医院与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可显著延缓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值得临床借鉴推广的老年高血压病防治模式。
- 程波刘敏朱磊杨明吴虹蒋伟庄红艾丽张苏川
- 关键词:综合干预老年高血压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