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黎 作品数:4 被引量:41 H指数:3 供职机构: 柳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局部晚期鼻咽癌预后预测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预后预测作用,以通过对治疗前NLR的检测判断远处转移的风险。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该院住院的初诊Ⅲ~Ⅳb期250例鼻咽癌患者,分析治疗前NLR与疗效的相关性及其对总生存(O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治疗前NLR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NLR临界值为2.19,治疗前高NLR(NLR>2.19)与低NLR(NLR≤2.19)患者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放疗技术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低NLR患者OS、DMFS明显高于治疗前高NL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LR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前高NLR、临床分期为Ⅳb期是影响Ⅲ~Ⅳb期鼻咽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治疗前高NLR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周媛媛 罗展雄 李旌 于斌 李中华 王磊黎 贺婵娟 石丰榕关键词:鼻咽肿瘤 预后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预防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3 2017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 EGF)预防鼻咽癌(NPC)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鼻咽癌患者(Ⅱ期5例,Ⅲ期32例,Ⅳa期1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6)和对照组(n=24),两组全程均给予调强放射治疗,放疗周期6周,对照组同时采用顺铂单药化疗,每7 d为一周期,化疗周期为5~6周期;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同期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口腔喷雾和颈部皮肤涂抹凝胶)进行治疗。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并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定标准对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两组近期疗效基本相当(P>0.05);两组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致死的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率基本相当,均以消化道毒性、骨髓抑制、肝功异常为主;两组患者均发生Ⅰ级以上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颈部急性放射性皮炎,试验组中Ⅱ级以上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42.31%和11.5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0.83%和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35)。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同期联合放化疗治疗鼻咽癌可以有效降低放化疗所致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颈部急性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于斌 郑青平 罗展雄 李旌 周媛媛 李中华 王磊黎 贺婵娟 石丰榕关键词:鼻咽癌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椎前间隙侵犯对鼻咽癌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椎前间隙侵犯(prevertebral space involvement,PVSI)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初治并排除远处转移的250例鼻咽癌病人。所有病人放疗前行鼻咽部及颈部MRI检查,接受二维、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经Log⁃rank检验,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比较预后。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共87例病人椎前间隙受侵(34.8%),为椎前间隙受侵组,另外163例为椎前间隙未受侵组。椎前间隙受侵组较未受侵组的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期明显较差(均P<0.001)。椎前间隙受侵组与未受侵组相比,总生存率(O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分别为83.4%比64.4%(P<0.001)、90.8%比85.1%(P=0.069)、87.7%比71.3%(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VSI是影响两组病人OS(P=0.013)的因素和DMFS(P<0.001)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发生率较高,且较未受侵者的OS、DMFS低,PVSI是影响鼻咽癌病人预后因素。 周媛媛 张思杏 罗展雄 李旌 于斌 李中华 贺婵娟 王磊黎 石丰榕关键词:鼻咽肿瘤 肿瘤转移 肿瘤浸润 预后 存活率分析 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评价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价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鼻咽癌患者,患者收取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对患者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血浆EB病毒DNA水平,再根据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组、部分缓解PR组、稳定SD组以及进展PD组,将各组血浆EB病毒DNA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患者治疗前、治疗后EB-DNA阳性率分别为治疗前56.00%、治疗后6.00%,治疗前后的EB-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鼻咽癌患者临床疗效分组后,4组患者实施放化疗后,完全缓解CR组、部分缓解PR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EBV DNA和PBMCs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动态变化能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 王磊黎关键词:鼻咽癌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