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淑敏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术后
  • 3篇动脉
  • 3篇主动脉
  • 3篇主动脉夹层
  • 3篇夹层
  • 3篇STANFO...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电视胸腔镜
  • 1篇对心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管理
  • 1篇血液回收
  • 1篇延迟拔管
  • 1篇预后
  • 1篇镇痛
  • 1篇指数对
  • 1篇食管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

作者

  • 7篇吴淑敏
  • 5篇李艳凤
  • 5篇张峰
  • 3篇王晖
  • 1篇杨光煜
  • 1篇丁哲
  • 1篇王新

传媒

  • 4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镇静维持剂量的初步探索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索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镇静的维持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研究,共纳入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25例,随机纳入不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组给予术后镇静治疗。记录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史、手术时间、肝肾功能等基本临床资料,用药后RASS评分、可接受的镇静深度时间(维持RASS评分-3至0分的时间)、最佳镇静深度时间(维持RASS评分-2至0分的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补充镇静比例等指标。结果纳入的125例样本在镇静治疗中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5组接受不同剂量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24 h内可接受的镇静深度时间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H=41.41,P<0.001),其中0.083 mg/(kg·h)组与其他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余各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4 h内最佳镇静深度时间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H=32.12,P<0.001),其中最低剂量的第1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在镇静期间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其中最低剂量的第1组在补充镇静的需求上与其他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1.94,P<0.001),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机械通气时间(H=7.51,P>0.05)、ICU滞留时间(H=3.10,P>0.05)、住院时间(H=0.36,P>0.05)总体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持续输注剂量在0.145~0.333 mg/(kg·h)时,可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机械通气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等水平的镇静效果。
史博伦何发明曹向波李艳凤吴淑敏张峰于洋涛王晖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镇痛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 研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ATAAD)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河南省胸科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181例ATAAD患者的手术资料,根据术后血胆红素峰值≥34.2μmmol/L分为高胆红素组(n=45例)和对照组(n=13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术前及术后等相关变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TAAD围术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最低氧合指数、最高肌酐、最高谷丙转氨酶、ICU滞留天数及病死率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TBIL(OR=1.112,95%CI:1.036~1.194,P=0.003)、体外循环(cardiopulrnonary bypass, CPB)时间(OR=1.105,95%CI:1.059~1.152,P<0.001)、术中出血(OR=0.997,95%CI:0.994~1.000,P=0.034)、术中输注红细胞(OR=2.170,95%CI:1.266~3.717,P=0.005)是ATAAD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50、0.598和0.667。两组患者的最低氧合指数、最高肌酐、最高谷丙转氨酶、ICU滞留天数及病死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TBIL、CPB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是ATAAD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ATAAD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应重视围手术期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动态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变化,积极地寻找病因和诊治,以期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李艳凤何发明曹向波史博伦吴淑敏张峰于洋涛王晖赵霞飞原阳阳
关键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高胆红素血症预后
敞开与半敞开引流处理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采用颈部切口完全敞开引流与半敞开引流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至2017年07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
吴淑敏
关键词:食管癌根治术颈部吻合口瘘疗效评价
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对心外术后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索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对心外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脏外科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心脏外科术后患者8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肺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动脉血氧气分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术后胸部并发症情况,包括: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不张。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动脉血氧气分压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气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呼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3.03±1.05)d]、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心外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曹向波何发明史博伦李艳凤吴淑敏张峰赵霞飞
关键词:体外膈肌起搏机械通气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非洗涤式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索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非洗涤式自体血液回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重症监护病房于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外科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早期是否进行床旁非洗涤式自体血液回收分为试验组(血液回收组)及对照组(未进行自体血液回收)。对比两组术后早期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异体血制品输注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床旁非洗涤式自体血液回收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样本499例,试验组(234例)及对照组(265例),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异体血制品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6 h内平均回收引流自体血液(387.44±219.54)mL,试验组输注异体血制品(840.82±701.89)mL,对照组输注异体血制品(1 171.57±733.33)mL,两组异体输血量总体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t=2.21,P=0.03)。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术后24h引流量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6 h内床旁非洗涤式自体血液回收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对预后相关指标未见不良影响。
史博伦何发明丁哲曹向波李艳凤吴淑敏张峰原阳阳赵霞飞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自体血液回收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ⅡB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43例被引量:4
2017年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DNM)是继发于口咽部的严重侵袭性感染,病死率高达40%~60%[1-2]。2007年6月至2015年1月我们在电视胸腔镜( VATS)辅助下手术治疗ⅡB型DNM患者43例,现总结经验报道如下。
乐成王新陈兆杨吴淑敏杨光煜
关键词: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侵袭性感染VATSDNM
体质量指数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延迟拔管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ATAAD)患者术后延迟拔管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BMI分为肥胖组(BMI≥28kg/m2, 119例)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 281例),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特征、术中以及术后资料的差异, 以转入ICU为起始时间, 第1次拔管成功为终点时间, 分析ATAAD患者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危险因素, 评估相关因素对患者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48 h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非肥胖组相比, 肥胖组患者高血压病占比、糖尿病占比、入院心率、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术前白细胞数显著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红细胞输注量、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二次开胸止血率以及住院总费用显著高于非肥胖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BMI、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年龄、高血压病、红细胞输注量是ATAAD患者术后有创机械通气≥48 h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BMI升高(OR=1.213, P<0.05)、年龄大(OR=1.020, P<0.05)是ATAAD患者术后有创机械通气≥48 h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 BMI预测ATAAD患者术后有创机械通气≥48 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2(P<0.05), 最佳预测截点值为25.64 kg/m2。结论 BMI≥28 kg/m2增加ATAAD患者手术难度及术后有创机械通气, 且BMI对ATAAD患者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8 h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临床可据此制订有效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吴淑敏王明伟史博伦曹向波李艳凤张峰于洋涛王晖何发明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延迟拔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