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
- 作品数:7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一项前瞻性横断面研究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AP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对其肠道菌群16S rRNA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肠道菌群与AP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P患者60例、健康志愿者20名。AP患者中,轻症、中度重症、重症患者各20例,住院期间转入ICU 22例,未转入ICU 38例。α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异于健康志愿者。在门、科、属、种水平的比较中,AP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差异。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包括大肠志贺菌属、肠球菌属和肠球菌科在内的多个菌群在AP患者中呈优势分布,而布劳特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菌群在健康志愿者中呈优势分布。功能分析提示AP患者肠道菌群中多种氨基酸合成受阻,菌群致病性与迁移能力增强。ICU患者与非ICU患者的亚组分析亦可观察到类似变化,ICU患者肠球菌表达增多,拟杆菌表达降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基于表达差异菌种计算的疾病概率(probability of disease,POD)指数识别AP患者、转入ICU的AP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743。结论AP患者肠道致病性菌群增多、有益菌减少。肠道菌群变化与AP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望作为AP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韩梓莹宋锴范正阳宋晓胡晓敏吴东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
- 急性胰腺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1年
-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探索肠道菌群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可能有助于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该文就肠道微生态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和治疗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龚亮宋晓苏磊吴东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调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型: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8年
- 通过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d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病例分析,报道UC、NF1、UC合并NF1的胃肠道息肉特点。
- 宋晓伍东升黄璨吕红李全晓李骥钱家鸣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神经纤维瘤病1型息肉
- 2005-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评估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初治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局,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高危因素。结果 48例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癌肉瘤患者随访超过3年,中位随访时间70.5个月。FIGOⅠ期和Ⅱ期占66.7%。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联合术后化疗或放疗,66.7%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41.7%的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早期预后较好,晚期患者预后极差,Ⅲ期患者3年复发率30.8%,且均死亡;Ⅳ期患者3年内复发率和病死率100%;其中晚期浆液性癌3年复发率80%。FIGO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总体预后差,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其预后高危因素。
- 尹婕潘凌亚金滢李艳宋晓曾靖李晓莹王永学单莹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
- 子宫内膜癌腹水细胞学阳性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意义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水细胞学阳性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486例初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腹水细胞学阳性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4.8%。2)非子宫内膜样癌(P=0.000)、FIGO分期(2009)为Ⅲ-Ⅳ期(P=0.000)、子宫深肌层受累(P=0.001)、宫颈间质浸润(P=0.018)是子宫内膜癌腹水细胞学阳性的影响因素。3)子宫内膜癌腹水细胞学阳性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70.9%vs90.0%)、5年总生存率(72.2%vs 96.0%)均低于腹水细胞学阴性患者;单因素分析腹水细胞学阳性对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腹水细胞学阳性并不是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RR=3.812,95%CI 0.897~16.200,P=0.070;RR=3.426,95%CI 0.800~14.673,P=0.097)。结论子宫内膜癌的腹水细胞学阳性与非子宫内膜样的病理类型、FIGO分期(2009)、深肌层浸润、宫颈间质浸润相关。腹水细胞学阳性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宋晓金滢李艳单莹王永学尹婕曾靖韩甜甜潘凌亚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腹水细胞学预后
-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淋巴结转移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进行诊治的289例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和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8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5岁,Ⅰ期224例(77.5%),Ⅱ期13例(4.5%),Ⅲ期45例(15.6%),Ⅳ期7例(2.4%)。289例行盆腔淋巴结切除,30例(10.4%)有盆腔淋巴结转移;96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11例(11.5%)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复发21例(7.3%),死亡11例(3.8%),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34个月。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35 U/m L、非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为G3、深肌层浸润、肿瘤≥2 cm、宫颈间质受累、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及阴道或宫旁受累是淋巴结转移率的高危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值≥35 U/m L、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阴道或宫旁受累、附件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缩短无瘤生存时间(P<0.05);非子宫内膜样癌、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附件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缩短总生存时间(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未转移者92.1%vs转移者65.3%,P=0.002,95%CI 0.078~0.552);虽不是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但无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总生存率有高于淋巴结转移者的趋势(未转移者96.1%vs转移者70.0%,P=0.086,95%CI 0.039~1.238)。结论本研究发现:1)肿瘤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有预测意义,能够指导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进行淋巴结切除术,为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基础。2)淋巴�
- 曾靖李艳金滢单莹王永学尹婕韩甜甜宋晓潘凌亚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影响因素预后
- 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处理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分析和总结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共计404例,其中44例术前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提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EH),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44例术前诊断为AEH的患者中,39例(89%)患者未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术,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均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100%),14例(32%)年轻患者保留了双侧卵巢,9例(20%)患者给予辅助放疗。中位随诊时间52个月,无复发病例。和绝经后患者相比,绝经前患者术后深肌层浸润(1/22及4/22)及淋巴血管间隙浸润(0/22及3/22)更少,但无统计学差异。比较AEH组和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EC组),AEH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的比例明显高于EC组(P=0.000);辅助化疗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EC组(P=0.003和0.019)。结论术前诊刮为AEH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好,年轻患者充分评估后可以考虑保留卵巢,绝经后患者AEH伴发子宫内膜样癌的风险增高,且更容易合并深肌层浸润、淋巴血管间隙受累等高危因素。
- 单莹金滢李艳王永学曾靖韩甜甜宋晓潘凌亚
- 关键词: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