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湛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肿瘤
  • 3篇鳞癌
  • 3篇淋巴
  • 3篇口腔
  • 2篇细胞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颈淋巴
  • 2篇颈淋巴结
  • 2篇口腔鳞
  • 2篇口腔鳞癌
  • 2篇基因
  • 1篇亚叶酸
  • 1篇亚叶酸钙
  • 1篇叶酸
  • 1篇遗传疾病
  • 1篇抑制基因
  • 1篇用药
  • 1篇用药治疗
  • 1篇生物学

机构

  • 8篇昆明医学院第...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昆明医学院

作者

  • 8篇杨湛
  • 2篇李继梅
  • 2篇汤諹
  • 2篇普苹
  • 2篇温玉明
  • 2篇邱亚
  • 2篇刘流
  • 2篇汤炀
  • 2篇付红梅
  • 1篇肖旭辉
  • 1篇吴剑
  • 1篇李志军
  • 1篇孙钢
  • 1篇谢宏琼
  • 1篇陈红英
  • 1篇韦嘉

传媒

  • 2篇口腔颌面外科...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2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医学综述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肿瘤浸润前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2
2007年
肿瘤浸润前沿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在判断肿瘤预后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对其不同方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肿瘤浸润前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文拟从某一具体角度入手,对这些研究加以一定层面的总结。
吴剑杨湛
关键词:肿瘤生物学特性
头颈鳞癌患者血清6种细胞因子含量与临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了解头颈鳞癌患者血清中IL-4I、L-10I、L-12I、L-18I、NF-γ、TGF-β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探讨6种细胞因子在头颈鳞癌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3-2004年经病理诊断确诊的26例头颈鳞癌患者的空腹血清标本,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中IL-4I、L-10I、L-12I、L-18I、NF-γ、TGF-β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外周血中CD4+/CD8+绝对数量和相对比值,以22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以及非参数秩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清中IL-12I、L-10I、L-4I、FN-γ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最低检出水平而未检出;头颈鳞癌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临床分期越晚,病情越重,IL-18水平越高;头颈鳞癌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头颈鳞癌患者CD3+T细胞总数,CD4+/CD8+比值,NK细胞数量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血清IL-18水平可能成为头颈部鳞癌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志物,目前对于头颈部鳞癌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途径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进一步了解免疫学途径或许能为头颈部鳞癌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的选择。
汤諹刘流韦嘉肖旭辉杨湛李志军谢宏琼陈红英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辅助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口腔鳞癌浸润方式与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不同浸润方式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Yamamoto的浸润方式分型法,对 200例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口腔鳞癌患者进行组织学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结果 鳞癌的浸润方式与鳞癌的颈淋 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01)。Ⅰ型~Ⅳd型浸润方式相对应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5.9%、14.3%、63.0% 和82.9%。在80例Ⅲ~Ⅳd型浸润方式的转移患者中,Ⅳd型浸润方式常伴随N2期转移(P<0.05),而Ⅲ型和Ⅳc 型浸润方式则更常伴有N1期转移(P<0.05)。Ⅳc型浸润有41.2%的Ⅰ级平面和79.4%的Ⅰ~Ⅱ级平面转移机 率,而Ⅳd型浸润的转移平面较为弥散,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的口腔鳞癌浸润方式有着截 然不同的颈淋巴结转移机率、转移分期和转移平面。对口腔鳞癌原发灶肿瘤-宿主边缘浸润方式的分型研究,有 助于判断口腔鳞癌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临床治疗方案设计和预后预测的依据。
杨湛普苹温玉明付红梅李继梅
关键词: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NDPK的结构与功能被引量:6
2006年
nm23是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为编码17KDI^NDPK样蛋白质,该蛋白具有二磷酸核苷激酶样活性,本文就nm23家族成员的分子结构、各自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特点、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做一个综述。
邱亚杨湛
关键词:NM23基因NDPK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颌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被引量:1
2006年
邱亚杨湛
关键词:颌面部遗传疾病
1例颏部猫抓病
2003年
汤諹杨湛刘流
关键词:颏部猫抓病病理
nm23-H1基因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探讨nm2 3_H1基因在口腔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 ,结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浸润分型的资料 ,分组对照研究nm2 3_H1基因在 2 0 0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nm2 3_H1基因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N1期、转移仅累及 1个淋巴结、Ⅳc型浸润 ,以及低分化肿瘤的患者 ,均有比其它患者明显增高的nm2 3_H1基因的阴性表达率 (P <0 0 1) ;转移至颌下或颌下—颈深上淋巴结平面者的阴性表达率 ,也高于转移到其它平面者 (P <0 0 5 )。结论 nm2 3_H1基因主要是通过干扰肿瘤实体内高转移细胞亚群的形成和初始转移的发生来调控口腔鳞癌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
杨湛温玉明普苹付红梅汤炀李继梅
关键词:NM23-H1基因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
THP-5Fu联合用药治疗晚期口腔恶性肿瘤
2003年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THP)联合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治疗口腔晚期癌肿的短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33例病理证实的口腔晚期肿瘤患者,THP 14mg/m2 静推第1~5天,5-Fu 500 mg/(m2·d)用EASYPUMP输液泵持续72 h静滴,CF 300 mg/m2静滴第1~3天,每4周重复,根据化疗药物治疗的国际标准及不良反应判断疗效。结果 经过至少两个疗程的治疗,近期缓解率69.7%。CR率为12.1%(4/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其中白细胞减少占75.8%,血小板降低15.2%,恶心、呕吐69.2%,脱发43.5%,感染21.2%,不良反应多集中在Ⅰ、Ⅱ度。结论 THP-5Fu方案是治疗晚期口腔肿瘤的有效方案,可考虑作为DDP+5Fu治疗的替代方案及术前诱导化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孙钢杨湛汤炀
关键词:晚期口腔恶性肿瘤吡柔比星氟尿嘧啶亚叶酸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