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嘉

作品数:14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电气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混煤
  • 6篇电站
  • 6篇锅炉
  • 5篇电厂
  • 4篇发电
  • 4篇发电厂
  • 3篇燃煤
  • 3篇结渣
  • 2篇大型电站
  • 2篇氮氧化物
  • 2篇燃煤锅炉
  • 2篇燃烧
  • 2篇热解
  • 2篇热解特性
  • 2篇热重
  • 2篇热重法
  • 2篇煤锅炉
  • 2篇模糊模式识别
  • 2篇模式识别
  • 2篇结渣特性

机构

  • 11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华中理工大学

作者

  • 14篇郭嘉
  • 11篇曾汉才
  • 2篇刘贵苏
  • 1篇江睿
  • 1篇陈世英

传媒

  • 3篇电站系统工程
  • 3篇锅炉技术
  • 2篇热力发电
  • 1篇发电设备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中国电力
  • 1篇能源研究与利...
  • 1篇煤气与热力
  • 1篇华中电力

年份

  • 1篇1996
  • 10篇1994
  • 3篇199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煤着火温度的测定及其数学模型被引量:6
1993年
本文结合大型电站燃用(或设计燃用)混煤的新动向.介绍了在滴管炉系统上测定混煤着火温度的试验结果,提出了混煤着火温度的定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离散的混煤着火数学模型,为大型电站安全高效清洁地燃用混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郭嘉刘贵苏
关键词:混煤着火温度数学模型锅炉
本世纪末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灰色预测被引量:2
1994年
本文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运用灰色系统中的GM(1.1)模型对我国到本世纪末电力工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方法,并同回归分析、指数平滑和能源模型等其它方法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的预测值与有关专家们的分析预测较吻合。
郭嘉曾汉才
关键词:电力工业灰色系统
燃用混煤电站锅炉结渣原因分析及结渣趋势的模糊预测被引量:12
1996年
针对电站燃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煤种掺配的混煤这一问题,分析了混煤结渣的原因,并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混煤的结渣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郭嘉曾汉才
关键词:结渣电站锅炉燃煤锅炉
电站燃煤结渣特性的模糊模式识别被引量:18
1994年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单一煤灰结渣特性指标分辨率较低,有时甚至出现按某一准则判别的结果与实际结渣程度相矛盾的情况。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电站燃煤的结渣特性进行了模式识别,用以综合判定燃煤的结渣性能,可作为锅炉运行和设计部门预测炉内结渣程度的依据。
郭嘉曾汉才
关键词:模式识别锅炉
混煤热解特性及热解机理的热重法研究被引量:12
1994年
本文介绍了运用热重分析法对不同性能煤种的混煤的热解特性以及热解反应机理研究的成果,通过实验得到了混煤的热解机理方程和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为进一步研究混煤的着火,燃烧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郭嘉曾汉才
关键词:混煤热解反应机理动力学参数
电站燃煤结渣特性的模糊模式识别被引量:4
1993年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单一煤灰结渣特性指标分辨率较低,有时甚至出现按某一准则判别的结果与实际结渣程度相矛盾的情况。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电站燃煤的结渣特性进行了模式识别,用以综合判定燃煤的结渣性能,可作为锅炉运行和设计部门预测炉内结渣程度的依据。
郭嘉曾汉才
关键词:电站结渣特性燃煤锅炉
大型电站混煤挥发分含量确定方法的探讨被引量:4
1993年
本文针对目前大型电站燃用混煤时确定挥发分含量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在滴管炉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以着火温度反推当量挥发分含量的方法,为混煤的安全经济清洁燃烧提供科学的依据。
郭嘉曾汉才
关键词:挥发分发电厂混合煤
浓淡分离型燃烧器气固两相流动的研究
1994年
本文介绍了美国CE公司宽调节比浓淡分离型燃烧器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
郭嘉刘贵苏陈世英曾汉才
关键词:浓淡分离燃烧器两相流动锅炉
电厂燃用混煤时掺烧比例的模糊最优化被引量:4
1994年
木文介绍了一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两种不同性能煤种的混煤的着火性能、燃尽性能、结渣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情况。以优化其最佳的掺混比例的方法,可为电厂等燃煤用户合理选择混煤比例提供理论指导。
郭嘉曾汉才
关键词:混煤燃烧性能掺烧比例
混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被引量:6
1994年
电站燃煤生成排放的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物质。本文结合目前电站燃用不同性能煤种的混煤这一新动向,研究了混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规律,提出了混煤氮氧化物形成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将计算机模拟结果与实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燃用混煤电站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提供理论依据。
郭嘉江睿曾汉才
关键词:混煤锅炉氮氧化物计算机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