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3篇钢板
  • 2篇置钉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锁定钢板
  • 2篇踝关节
  • 2篇固定术
  • 2篇关节
  • 2篇关节镜
  • 2篇关节镜手术
  • 2篇CT测量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掌侧
  • 1篇绒毛
  • 1篇绒毛结节性
  • 1篇绒毛结节性滑...
  • 1篇色素绒毛结节...
  • 1篇色素绒毛结节...

机构

  • 4篇吴江市第一人...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市第一医...
  • 1篇苏州市吴江区...

作者

  • 6篇吴卫东
  • 4篇桂鉴超
  • 2篇蒋逸秋
  • 2篇蒋富贵
  • 1篇李杨
  • 1篇鞠文
  • 1篇朱立帆
  • 1篇朱晓东
  • 1篇张晓剑
  • 1篇石晶
  • 1篇杨晓斐
  • 1篇丁朋

传媒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跟骨载距突锁定钢板置钉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跟骨载距突与外侧壁的解剖关系,探讨跟骨载距突向外侧壁置钉的可行性,为载距突锁定钢板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T测量40例正常跟骨外侧壁与载距突各螺钉固定点的空间位置,确定由载距突向外侧壁置钉的角度及长度,...
吴卫东桂鉴超蒋逸秋
CT测量指导跟骨载距突锁定钢板置钉的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CT测量指导跟骨载距突锁定钢板置钉的价值。方法通过CT测量40例正常跟骨外侧壁与载距突各螺钉固定点的空间位置,确定由载距突向外侧壁置钉的角度及长度,在跟骨标本上置钉,评价螺钉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跟骨外侧壁底部长度(62.28±4.98)mm,外侧壁前方高度(24.70±2.56)mm,外侧壁距下关节面长度(23.83±2.11)mm。载距突基底部长度、高度和斜度分别为(22.05±1.84)mm、(9.51±0.93)mm和(49.28±4.61)度。载距突锁定钢板由内向外置钉后,前螺钉前斜角(16.30±3.17)度、上斜角(7.96±3.23)度、长度(42.59±2.91)mm;中螺钉后斜角(0.03±3.28)度、下斜角(8.11±2.68)度、长度(40.90±2.72)mm;后螺钉后斜角(9.22±2.74)度、下斜角(4.78±3.34)度、长度(41.17±2.80)mm。在10例跟骨标本置钉均未穿透关节面,X射线摄片位置满意。结论跟骨载距突可向外侧壁安全置钉。CT测量跟骨载距突与外侧壁空间关系可为载距突锁定钢板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吴卫东桂鉴超倪建坤徐浩朱立帆张晓剑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
Bold空心加压螺纹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Bold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9年3月共收治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行Bold螺钉内固定,其中5例加用微型钢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通过随访根据X线检查、活动范围及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对肘关节的功能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5~45个月,平均28个月,骨折均愈合。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优9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应用Bold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吴卫东鞠文张晓剑蒋富贵
关键词:桡骨头骨折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被引量:26
2009年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其中5例做了植骨。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9(13.0±3.9)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平均9.6°±3.7°;尺偏角平均21.4°±2.3°;桡骨短缩≥2mm2例,其余皆<2mm;关节面移位均<1mm。用改良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4例,良5例,中1例,差1例。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辅以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和促进骨折愈合。
吴卫东朱晓东蒋富贵朱立帆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
踝关节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疼痛性跟距骨联合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比较踝关节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疼痛性跟距骨联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39例疼痛性跟距骨联合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 n=20)和对照组(n =19)。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处理,实验组采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随访2.3年。实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7 d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恢复劳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随访6个月时,患足AOFAS评分、优良率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手术并发症率为5.00 %,低于对照组31.5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踝关节镜手术治疗疼痛性跟距骨联合不仅可取得同开放性手术相似的手术效果,而且还具有术后恢复快、手术疼痛轻和并发症率低的优点,体现出微创、高效、安全的临床应用优势。
黄晟桂鉴超蒋逸秋吴卫东
关键词:踝关节镜手术开放性手术
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治疗一直是令关节科医生困扰的难题,传统的开放手术虽然可以比较彻底的切除病变组织,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缺点: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有的患者恢复期较长,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我们尝试利用关节镜手术治疗该病。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9~52岁,平均32.6岁;左侧11例,右侧6例。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应用AOFAS评分进行统计,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4~28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病例,1例患者疼痛症状缓解不佳。6例主诉剧烈活动后有踝关节疼痛不适感,平时无不适。10例完全正常。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年行MR检查,仅1例在检查中见踝关节腔有少量积液,未见结节样绒毛增生病灶。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为51.9±9.6、78.2±5.6、81.8±6.3、82.6±6.9,手术前、后评分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全关节滑膜切除术是治疗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治疗彻底,创伤小的优点,但需要有较好的关节镜下技术,尤其是后踝关节镜手术技术。
蒋逸秋吴卫东杨晓斐李杨丁朋石晶桂鉴超
关键词:滑膜炎色素绒毛结节性关节镜手术踝关节
共1页<1>
聚类工具0